在外吃饭扫码点单,特意挑了标着“现炒现做”的菜,结果尝着总觉得少了点锅气……
去超市买预制菜,同款红烧肉有的标“速冻食品”,有的写“特色菜肴”,配料表上一堆添加剂,看半天也不知道好不好……
这些事儿,相信不少人都遇见过吧?
其实预制菜本身没毛病,毕竟早上赶时间热袋粥、加班时煮份预制菜,比瞎对付强。
可现在行业里的一些问题,实在让人不踏实。
大家真正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这个做法,而是被蒙在鼓里、吃不到放心菜的无奈。
最让人不舒服的,就是商家“藏着掖着”。
明明端上来的是预制菜复热的,菜单上却写着“手工现炒”“当日鲜制”,价格还跟现做菜一样贵。
花了现做的钱,吃的却是“叮一下”的菜,搁谁谁愿意呢?
还有标准的事儿,也值得说一说。
虽然,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六部门已经说清了什么是预制菜,但全国统一的标准尚未出台,各地执行的规范并不一致,这就导致同一道预制菜,有的按这个标准做,有的按那个标准来,消费者根本分不清。
甚至有些商家说自己的是“中央厨房配送”,不算预制菜,可在咱眼里,不还是提前做好的吗?
于是,消费者心里越来越没底。
再有就是安全和营养的问题。
市面上非常多的预制菜都存在钠超标的问题,长期吃对身体肯定不好。
部分小作坊在预制菜生产中存在原料处理不规范(如蔬菜未清洗、使用过期肉类)、加工环境脏乱等问题;运输过程中若冷链断裂导致食材反复解冻冷冻,这些存在安全风险的预制菜,还能放心食用吗?
以上问题都不是小事,反映出商家对预制菜安全的红线意识不强的问题。
预制菜本来是为了方便,但有些商家借着顾客不知道内情,把预制的当现做的卖,以此来赚差价。
这不仅不诚信,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的问题是监管和标准没跟上。
预制菜卖得越来越多,可全国统一的规矩还没定下来,各地标准不一样,商家容易钻空子。
小企业想合规,又觉得成本太高;咱想买得放心,又不知道咋分辨好坏——时间长了,好商家也被坏商家带歪了。
另外,消费者对“现炒现做”的情结也重。
毕竟吃了这么多年现做菜,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全看它干不干净、透不透明。
年轻人可能觉得方便就行,但长辈更在意新鲜度。
但不管是谁,都希望花的钱、吃的菜,能对得上号。
好消息是,现在已经有变化了。
全国统一的预制菜安全标准草案已经过审,即将会向社会征求意见,以后“一菜多标”的糊涂账该清了。
地方上也在动,广东要求预制菜标清原料和该原料的投料量,湖南让商家必须说清楚用没用预制菜——这些做法,都能让咱心里踏实点。
最关键的还是“透明”。
要是所有用预制菜的商家,都在菜单上、点餐页面上明明白白标出来,咱选的时候也不用猜;买预制菜时,扫个码就能看到肉从哪来、啥时候做的,心里不就有数了?
当然,光靠标准和透明还不够。
得帮小企业降低合规成本,别让它们因为没钱改造就放弃;学校、养老院这些地方用预制菜,也得有监督,比如校长陪餐、家长看着,确保食材安全。
长远来看,预制菜也得保住“味道”,别光顾着标准化,丢了家常菜的感觉。
其实预制菜本是好事,能帮大家省时间、提效率。
只有商家不糊弄、标准能统一、监管能跟上,它才能真正变成咱餐桌上的便利帮手。
毕竟不管是现做菜还是预制菜,咱最想要的,不过是吃得明白、吃得安心罢了。
说明:文字原创,图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