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山丹县城的夜市刚刚苏醒。李师傅的鏊子已烧得通红,只见他手持两把铁铲,羊杂与面肺在鏊子上翻飞起舞,火星四溅中飘起勾魂的孜然香——这不仅是寻常炒菜,更是河西走廊上传承三百年的江湖绝技,一场在铁鏊上演绎的火焰之舞。
炒拨拉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山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驻守将士将盾牌反扣为鏊,以刀剑作铲,创出这种粗犷豪迈的烹饪方式。因制作时需不断拨动翻炒,故得名“炒拨拉”,当地方言中“拨拉”即“翻动”之意。三百年来,这种源于军营的烹饪技艺在山丹发扬光大,成为最具特色的地方美食。
地道的炒拨拉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直径米余的大铁鏊架在炭火上,羊心、肝、肚、肠与面肺、土豆片在鏊子上滋滋作响。师傅手持双铲,不停拨动翻炒,食材在鏊子上跳跃翻飞,火星四溅,香气扑鼻。最后撒上孜然、辣椒,淋上秘制酱汁,顿时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动。
炒拨拉的美味在于“脆、嫩、香”三味一体。羊肚脆韧弹牙,羊肝嫩滑爽口,面肺吸饱汤汁,土豆外焦里嫩。最妙的是那浓郁的孜然香气,与羊杂的鲜美完美融合,香辣过瘾却不觉腥膻。吃时要配上山丹特有的发面馍馍,蘸着汤汁食用,方得其中真味。
制作炒拨拉是一门手上功夫。须选用当天新鲜的羊杂,处理干净后切块备用。火候的把握至关重要:炭火要旺,鏊子要热,翻炒要快。师傅手持双铲,左右开弓,不停拨动食材,使其受热均匀。调味讲究一气呵成,孜然、辣椒、盐巴要在翻炒中精准撒入,多一分则咸,少一分则淡。
现在的年轻人图省事用铁板,但那味道就是不对。炒了三十年拨拉的王师傅说,只有炭火铁鏊,双铲翻飞,才能炒出地道的山丹味。
在山丹,炒拨拉早已超越普通小吃,成为夜市文化的代表。华灯初上,炒拨拉摊位前便围满了食客。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与汗流浃背的工人比邻而坐,就着啤酒,大口吃肉,畅谈人生。粗犷的烹饪方式,豪放的吃法,彰显着河西人豁达豪爽的性格。
三天不吃炒拨拉,心里干焦干焦的。老山丹人笑着说。这鏊烟火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情感的寄托。
如今,山丹炒拨拉已随着西北美食的热潮走向更远的天地。张掖、兰州乃至西安都能见到“山丹炒拨拉”的招牌。2021年,炒拨拉制作技艺被列入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不少游客来到山丹,都要体验这道火焰美食,离开时还不忘带上炒拨拉专用调料。山丹县还创办了“炒拨拉美食节”,让更多人了解这种有着三百年历史的烹饪技艺。
子夜时分,山丹夜市依然人声鼎沸。李师傅的鏊子前围满了食客,大家举着啤酒,就着发面馍馍,大快朵颐。鏊子中的炭火噼啪作响,食材在铁鏊上滋滋作响,香气随着夜风飘向远方。
一鏊炒拨拉,百年丝路情。它不仅是山丹人夜宵的首选,更是河西走廊饮食文化活色生香的见证。在这烟熏火燎之中,蕴藏着山丹人家最朴实的生活智慧,也流淌着丝绸之路最动人的烟火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