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0日,支付宝花呗在其十周年之际推出的敦煌与三星堆文物主题皮肤,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千层浪。这场看似只是支付界面的常规更新,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点燃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很快,“文物皮肤”成为年轻人们在社交平台上表达心情、表达情绪的一个载体。
数字技术的赋能,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独特的文化体验。花呗文物皮肤,用户每次打开都会伴随着不同的“吉祥话”,比如“抬头见喜”、“万事轻松”、“灯火长明,喜乐安宁”等等,有的文案还会与画面上的文物形象相呼应,让用户在日常支付中也能感受到一份贴心。这种“每日盲盒”式的设计,充满了惊喜感,让年轻人把“晒皮肤“和接好运”联系到了一起,也让这些过去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数字皮肤与古老文物,过去两种截然不同元素,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相遇、碰撞,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符号。用户只需在支付宝搜索“花呗文物皮肤”,就能体验一把“把国宝捧在手心里”。
皮肤上线时,#花呗上线敦煌三星堆文物皮肤#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更吸引了近50家博物馆在线“报名”,主动推荐自家的“宝贝”,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花呗文物皮肤不是一个偶然,而是花呗自2021年启动的“花呗文物守护计划”的延续与深化。花呗一直致力于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文物的传播与科普,让文物走出博物馆的围墙,走进大众的生活。截至2025年8月31日,花呗已累计与19家博物馆达成合作,上线了45款文物皮肤。
从浙江省博物馆的落霞式“彩凤鸣岐”七弦琴、河北博物院的“透雕双龙白玉璧”到湖南博物院的“玉壶春瓶”、南越王博物院的“文帝行玺”龙钮金印,以及辽宁博物馆的“簪花仕女图”,花呗文物皮肤让文物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符号,而是成为了年轻人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一部分,在一次次的支付操作中,完成着与历史的对话。
技术解构与文化重构:数字界面的文物叙事革命
花呗文物皮肤,还设有一个独立的文物介绍页面——“文物身份证”,里面包含了文物的“出道时间”(即文物的年代)、“常驻地址”(收藏它的博物馆)、“身份故事”(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等等信息,让用户能在不知不觉中,了解更多文物背后的故事。
例如,河南博物院的“妇好鸮尊”,在介绍中被幽默地标注为“中国首位女战神的霸气酒杯”,一下子就拉近了与用户的距离,让人们对这件文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海博物馆的“子仲姜盘”,介绍了这是几千年前一位丈夫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让大家纷纷感叹古人的浪漫;山东博物馆的镶宝石金带饰,则通过介绍揭示了古代丝绸之路的跨国贸易网络,让用户从一件小小的文物中看到了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盛况。
这种将学术性的文物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充满网感的网络流行语的叙事方式,彻底改变了文物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标本,而是成为了可以对话、可以感知的文化伙伴,让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文化的熏陶。
在花呗构建的以数字化传承文化中,年轻人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文化接受者,而是成为了主动参与文化再生产的创造者,用自己的智慧和创意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在文物小课堂栏目,用户在答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检验自己对文物知识的了解程度,还能学到新的知识,全网累计阅读量超1亿。这种将文化传播转化为沉浸式学习体验的方式,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年轻人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花呗方面表示, “我们将博物馆文物IP元素创新纳入到花呗的产品设计中,就是希望通过花呗皮肤这一载体,为年轻用户了解和传播传统文化,提供一扇数字化的展示窗口”。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近年来,国家对文物保护利用及传承高度重视,强调要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花呗发挥自身数字技术的优势,携手博物馆将国宝搬上花呗皮肤、融入产品设计,用这种年轻化的表达,既打破了传统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又实现了文物知识的广泛触达,引导年轻群体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场景中感知中华文明,对传承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作者:上海文旅从业者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