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邹伟瑜 李昆励 视频 朱倩萱
走在 怀化会同县堡子镇的街巷,总 会 被一缕特别的甜香缠绕。那是柴火与芝麻的缠绵,是面团与馅料的相拥 。 这,便是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散发的独有气息。
作为当地传统美味,会同手工柴火月饼以手工匠心与柴火炙烤的奇香征服味蕾 。 2025年, 其 制作技艺列入怀化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成了会同递给世界的一张 名片 。
“这个时候,是车间最热闹的时候。”向家柴火月饼喜口食品负责人粟卫站在工坊前介绍,“每年中秋前45天就得开工,老规矩不能破。”他拿起一块月饼掰开,酥皮簌簌掉渣,“你尝尝,这柴火月饼,油少糖少,吃着清爽。”
这份清爽,藏着百年手艺的讲究。制馅师傅手掌翻飞,核桃仁的脆、葡萄干的润、花生的醇,按老配方混在一起,揉捏成团,溢出甜香。 “老辈传下的配比,多一分甜腻,少一分寡淡,差不得 。 ” 师傅自豪地说。
隔壁的案头前,和面师傅与面团较劲 。 细白精面掺着植物油,兑上特制糖水,手掌反复捶打、揉捻,直到面团变得光滑柔韧, 再 静置20分钟,让它慢慢 “ 醒 ” 出筋骨。
包馅同样见功底。 “ 馅料 要足 ,面皮 要薄 ,轻收、慢压, 饼才够圆。 ” 松散的食材 在老师傅手上 瞬间变成 扁圆 的饼坯 , 再在白芝麻堆里 “打个滚”,就可以一个个“排队”等着进烤炉了。
特制烤炉分左右火,左为温吞小火慢烘,右是热烈大火收酥,烧的全是松木柴火。
“柴火香最金贵,得让它慢慢钻进饼皮里。”老师傅守在炉边,眼盯 着 跳动的火苗,鼻子嗅 着 空气里的香气,时不时调整烤盘角度。 十几分钟后,月饼披上油亮的焦糖色,芝麻的焦香、馅料的甜香与柴火的烟香缠绕,引得人直咽口水。
拿起一块刚出炉的月饼,一口咬下,外酥里软,芝麻香混着五仁的醇厚在口中炸开,吃完后手指干干净净,丝毫不见油渍。
“秘诀就在‘控’字上。”堡子镇党委书记周吉恩说,从馅料到和面都要严格限油,外层的生芝麻能吸走油脂,再经柴火慢烤逼出余油,“既保留了传统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健康需求”。
如今 的 会同手工柴火月饼,早已不是中秋限定。 订单式生产模式,配 合 线上线下销售 网络 ,香飘全国,甚至漂洋过海。40万公斤的 年产量、 5500万元 的 销售额背后,是近千名乡亲在家门口就业的踏实 ——一块月饼,串起了产业链,也暖了一方民生。
从百年前的糖厂灶台,到如今走向远方的礼盒,会同手工柴火月饼里,藏着的不只是香甜 , 是代代相传的手艺,是柴火不灭的乡愁,更是非遗在新时代 的 鲜活模样。
作者:邹伟瑜 李昆励 朱倩萱
责编:邹伟瑜
一审:邹伟瑜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