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整点消费
在万亿休闲零食赛道,各大企业或许都没有想到行业变化能如此之快。
整点消费统计的15家休闲零食上市企业的半年报发现,除了共同面临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之外,渠道成为考验企业最终成绩的决定性因素。
在15家企业中,量贩零食赛道目前唯一的上市企业万辰集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超200亿的营收规模,成倍增长的营收、超500倍净利润增速……这一切都展现出万辰集团正在成为已上市零食企业中的“新王者”。
作为对比,其余14家企业中,有一半企业的营收出现了同比下滑,更有8家企业的净利润呈现负增长态势,并且跌幅高达20%-500%之间。
难道休闲零食行业的净利润都被量贩零食“卷跑了”吗?
01
行业格局生变
2019年,三只松鼠成为休闲零食行业唯一一家年营收破百亿的企业。
后来,在量贩零食的冲击下,三只松鼠此后遭遇连续四年业绩下滑。好在,三只松鼠通过发力线上渠道(尤其是抖音渠道),提出全新的“高端性价比”战略,于2024年重回百亿。
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在营收层面依旧保持了增长态势,但净利润同比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如今,随着量贩零食“双寡头”格局的形成,万辰集团和鸣鸣很忙营收甩开传统零食品牌好几个身位。根据鸣鸣很忙的招股书显示,其2024年的营收、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393.44亿元和9.13亿元。
而量贩零食的崛起,不仅巩固了这两家巨头自身的地位,也给传统休闲零食品牌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上述15家企业中,“高端零食第一股”良品铺子成为营收、净利润下滑最为严重的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良品铺子自2020年成功上市后,首次出现上半年业绩亏损。
近日,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经营者集中反垄断业务系统显示,武汉长江国际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收购良品铺子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案已于8月28日被受理,标志着该笔交易步入反垄断审查流程。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良品铺子将进入“国家队”,不过市场买不买账还有待实践的观察。
在盈利能力方面,“卖辣条”的卫龙美味却成为上半年最赚钱的企业。今年上半年,12家企业(不含3家亏损企业)共实现了超22亿元的净利润,其中,卫龙美味以7.36亿元独占三分之一。
而在卫龙美味之外,上半年净利润过亿的仅有万辰集团、三只松鼠、盐津铺子、劲仔食品和有友食品5家企业,进一步凸显了休闲零食行业虽然热闹非凡,但赚钱是越来越难。
回望前几年的休闲零食行业,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和百草味被誉为零食行业的“BAT”,而今,市场前三仅剩三只松鼠一家,良品铺子和百草味易主,取而代之的正是近几年快速崛起的量贩零食。
02
利润都被量贩零食卷走了?
从盈利方面来看,上半年休闲零食行业的分化进一步加剧:净利润增长的大部分增速都较快,而净利润下滑的,下滑幅度也较大。
那行业利润都被量贩零食赚走了吗?未必。
从上述企业来看,上半年万辰集团虽然净利润增幅超500倍,但其利润总额也只有4.72亿元。而在万亿休闲零食赛道,这部分利润空间可能还不及几家企业跌去的利润额度。
并且,像有友食品,今年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增,其来自山姆等高势能渠道的收入增长功不可没,而并非量贩零食。
所以并不能说是量贩零食业态抢走了传统零食企业的市场和利润。
一方面,传统通路渠道承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比如甘源食品,其经销商模式虽然为公司贡献了最大的收入来源,但同比下滑了19.84%。国信证券在相关研报中分析认为,预计2025年甘源食品的(销售)传统渠道调整还将贯穿全年,利润端仍有较大压力……
其实也不难理解,面对随处可见的量贩零食店,不仅价格诱人、品种还多,谁还愿意专门跑趟超市或者便利店呢?而过往的传统电商领域,虽然价格比传统通路有一定优势,但毕竟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及时需求,而量贩零食从某种程度上补齐了即时满足的短板。
正如欧睿数据在相关报告中所言:“品牌必须研究如何为买零食的消费者创造差异化的购买场景,并且要兼具健康和纵享两大特点,这样才不会被其他货架的产品所稀释。”
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原材料成本的攀升也是导致传统零食企业净利润承压的关键。
比如业绩增长的盐津铺子,其主要原材料魔芋精粉采购均价较上年同期变动超过30%,受此影响,公司上半年毛利率从上年同期的32.53%降至29.66%。
无独有偶。
三只松鼠受国际形势波动影响,坚果原料采购成本显著上涨,直接导致其核心业务坚果品类毛利率同步下滑2.64个百分点,降至23.91%。
即便是最赚钱的卫龙美味,其毛利率也由上年度同期的49.8%下降了2.6个百分点至47.2%,反映了部分原材料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好在,卫龙美味铜锅积极提升供应链效率,从而部分抵消了上述影响。
对于休闲零食行业的未来发展,各个休食品类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日常消费的“刚需”,带动整个行业的稳步增长。不过,整体上看,并非因为量贩零食的出现改写了规则,而是在质价比、健康化、多元化的驱动下,整个行业正在加速“进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