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土地上,若论名城之名,往往是北有长安,南有苏杭,东有青岛济南,西有古都洛阳。然而,在鲁西南的一片平原上,却静静矗立着一座县级小城,虽不喧嚣,却足以让天下人肃然起敬。它的名字叫曲阜。即便你从未踏入过这片土地,也必定听过它的名号。因为这里不是别处,而是孔子的故乡,是儒家文化的源泉,被世人尊为“东方圣城”。
曲阜自古便非寻常之地。泗水环绕,古风犹存。早在西周到战国,它便是鲁国都邑,两千余年的光阴里,始终稳居儒学的核心。今日,它虽由济宁市代管,却依旧闪耀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的桂冠。更有外人将其称作“东方耶路撒冷”,足见影响之深。孔子提出的“仁”与“礼”,不仅塑造了中华的纲常秩序,也渗透了东亚数千年的文化血脉。
走入曲阜,宛如穿越时空,重返春秋古意。那“三孔”——孔庙、孔府、孔林,堪称必游之地。孔庙的大成殿,檐下龙柱雕刻逼真,乾隆皇帝亲来祭拜时,尚需以红布包裹,免生僭越之嫌。殿中“万世师表”的匾额,正是历代王朝对孔子至高无上的敬意。孔府则是衍圣公的宅第,被誉为“天下第一家”,既有官署的威严,又显宅邸的雅致。至于孔林,三千余亩的柏森碑林,世代葬于此,血脉相连,成就了世界上延续最久、规模最大的家族墓园。漫步其间,仿佛听得见岁月与先人的低语。
然而,曲阜并非只有“老三孔”。“新三孔”亦声名渐起:尼山圣境巍峨而立,七十二米的孔子像俯瞰众生;晨曦初露时,学子们身着古服诵读《论语》,恍若回到杏坛讲学之景。孔子博物馆珍藏万件文物,从战国青铜到明清御赐,皆是历史的密码。孔子研究院则以现代建筑映衬古老哲思,灰白相间的格局,暗合“天圆地方”,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新旧呼应,传统与现代同声共振,让文化得以在当下重生。
倘若只说文化,那曲阜未免显得高冷。可若行走街巷,你会发现它也有温热的“烟火气”。木雕匠人一刀一刻,楷木化作孔子像,技艺传承千年不息;厨师翻勺起锅,孔府菜一上桌,既是色香味俱佳,也是伦理的化身。“诗礼银杏”“带子上朝”,吃的是菜,体悟的却是家国与教化。至于孔子诞辰之时,全城大典,佾舞鼓乐,海外游子皆回乡祭祖,那已不仅是仪式,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承。
然而,许多人提起曲阜,却未必知晓它“归属”何处。有人一问“曲阜属于山东哪个市”,往往迟疑良久。事实上,它是济宁市代管的县级市。讽刺的是,济宁虽有丰厚底蕴,却因曲阜的光芒而显得低调。这种“县名压市名”的局面,恰恰证明了曲阜文化分量的厚重。
而今的曲阜,早已不再是孤立的“圣城”。它张开怀抱,成为世界的文化驿站。外国学子在此吟诵《论语》,年轻学子在研学旅行中触摸历史温度,孔子学院的海外弟子纷至沓来,寻根溯源。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古老的儒学焕发出新的光彩。
曲阜不是尘封的遗迹,而是一座仍在呼吸的城市。它以孔子为脉,以文化为骨,以人间烟火为血肉。愿每一个到此的人,都能带走一份思考与温润,把“仁义礼智信”的力量播撒在人间。祝愿曲阜的古老与新生,能在时间的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