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导视】
【标题】盘点暑期文旅打开方式:多元业态激活消费新动能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王欢
这些曾经被用于出海捕鱼的渔船,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一间间别具一格的民宿。游客们在这里既能体验渔家生活,又能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
【同期】直升机飞行员 白玥
我们的航线是由东向西,或者由西向东绕平遥古城一周,高度的话一般是在200米到300米左右。
【同期】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运营经理 康凯
目前(暑期)预约量突破2万人次,七成以上为亲子和家庭年轻的游客。暑期我们配套夜场和夏令营研学,日均接待量比平日增长229%。
【正文】
【小标题】山东日照:渔船变民宿 荒滩成景区
【解说】一艘艘老船化身特色民宿,一片片荒滩变成生态景区。在山东日照,海洋文旅产业不断焕发新生机,渔港、茶园、林场等成为丰富文旅业态的重要载体,汇聚起这座海滨城市发展的新引擎。
在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有一个充满海洋元素的园区。50多艘木壳老渔船被搬上岸,改造成船坞民宿。渔具老物件与现代创意结合,让老船有了新生命。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王欢
这些曾经被用于出海捕鱼的渔船,如今已经被改造成一间间别具一格的民宿。游客们在这里既能体验渔家生活,又能感受海洋文化的魅力。这些渔船的转型,正是当地发展海洋文旅产业的一个缩影。
【同期】山东省日照市云过山丘船坞民宿主理人 张霞
现在我们这些船坞差不多每天都是95%(入住率),周六几乎达到100%的入住率。
【解说】这里曾是一片200多亩的荒草地,经过多年建设,已发展成为集船坞民宿、渔业博物馆、海洋文创工坊等于一体的文旅创意园区,不仅丰富了海洋文旅业态,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同期】山东省日照市云过山丘船坞民宿主理人 张霞
包括一些老渔民,他们现在很多不下海了,来到我们园区。我们有片茶园,他们可以在茶园里进行一些简单的劳作。
【解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今年7月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和旅游目的地。这为海洋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林业与旅游的结合,正绘就一幅新的发展图景。
【同期】山东省日照市国有大沙洼林场工作人员 陈强
每年到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我们同时在树木的绿化上、树种的栽培上,增加了一些新的思路。像这个地方,就是发展树下的乔木、灌木、花草互相结合的思路。我们在黑松路打造了一个“黄金大道”,栽上了连翘、二月兰。
【解说】大沙洼林场曾是一片地势低洼的沿海荒滩,经过几代林场人的奋斗,如今成为依山傍海、林海相依的国家森林公园。
【同期】山东省日照市国有大沙洼林场办公室主任 潘为兵
2024年,日照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接待旅游人数达到386万人次,税收收入突破6000万元。通过今年的旅游形势来看,有望比去年有所增长。
【解说】海洋文旅产业让日照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今年1至6月,日照市重点监测的22家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980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7%。
【小标题】山西平遥:低空经济升温 换个视角看古城
【解说】暑期旅游季,在山西平遥古城,乘坐直升机观光成为不少游客体验古城魅力的新方式。随着螺旋桨的启动,一场美妙的低空之旅开启。从高空俯瞰,平遥古城的明清建筑群、纵横交错的古街古巷、壮观的城墙和楼阁尽收眼底。
【同期】游客 赵梓涵
在空中看感觉整个古城更规整,比地面上看是要更美观的。坐这直升机,也是一个人生的新体验。
【同期】游客 邵桃香
上面看着路就跟河一样。
【同期】直升机飞行员 白玥
我们的航线是由东向西,或者由西向东绕平遥古城一周,高度的话一般是在200米到300米左右,飞起来之后能俯瞰整个平遥古城。我们可以看见南大门、北大门,还有东西大街,这些都可以看到,是一个比较美丽的整体俯瞰图。
【同期】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文旅局信息中心主任 陈红瑾
(低空游)丰富了平遥旅游的产业,每年都有上万的人去体验,提升了平遥旅游的品质,让我们的旅游体验变得更加立体和生动。截至目前(8月中旬),我们平遥的低空游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了15%。
【小标题】陕西西咸新区:冰雪运动助力暑期游
【解说】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里,雪板破雪声与儿童尖叫声交织,一场“反季”冰雪嘉年华正在上演。
【解说】位于西咸新区秦汉新城的这个滑雪馆占地91亩,穹顶挑高50米,四条雪道如银龙蜿蜒:初级道宽31米,供新手“蹒跚学步”;中级道最大坡度15度,可体验俯冲快感;两条高级道经国际雪联认证,落差达34.7米,适合滑雪高手翻腾回转。
【同期】游客 邵陈晨
“冰火两重天”实在是太酷了!而且呢这里雪质松软,跟天然雪几乎没有任何的差别。
【同期】际华冰雪·西安冰雪中心运营经理 康凯
目前(暑期)预约量突破2万人次,七成以上为亲子和家庭,年轻的游客。暑期我们配套夜场和夏令营研学,日均接待量比平日增长229%。
【解说】近年来,西咸新区持续布局室内冰雪综合体,以“不太冷、不太远、随时滑”破解地域与季节限制。今夏以来,已接待游客超13万人次,冰雪运动从冬季“一季火”变为全年“四季旺”。
【小标题】福建莆田:“荔林水乡”北大村焕发文旅新活力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梅元龙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作为一名“北大人”,来到了福建一个叫“北大村”的地方。据说来到这里能考上“北大”,真的是这样吗?走,让我们到村里一探究竟!
【解说】“荔林水乡”北大村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取北郊、大沟两个自然村首字为名,与北京大学的“北大”无直接关联。北大村是“水上巴士”绶溪和城涵河道连接段的航道起点,呈现出一幅人水和谐的生态长卷。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梅元龙
大家看河岸两边的荔枝树郁郁葱葱的,真是太美啦!不禁让我想起北宋名臣蔡襄撰写的《荔枝谱》中有一句话:“今天下荔枝,当以闽中为第一”。
【解说】近年来,北大村利用沿溪河道筑就“水上巴士”黄金航线,依托1500余棵百年荔枝树建设“荔林水乡”公园,将荔林景观带、滨水绿道、休闲步道与古村落串联,水岸协同打造集露营基地、状元文化、围炉雅集、皮划艇竞技、潮玩互动、研学课堂于一体的新型乡村文旅示范点。
【同期】游客
看到地面很干净,两边的树也很多,很开心!
【同期】游客
来北大村,工作人员很热情,环境很好,然后玩得很开心!
【同期】北大村党支部书记 曾健
近年来,北大村探索“资源整合+品牌塑造+村民共富”三位一体整村运营模式,引入专业运营团队统一规划“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业态,整合“木兰溪荔林水乡生态治理”“千年科举”“当代院士”等资源,打造“穿越北大上北大”特色文化IP,创新共赢合作机制。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长30%,村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将传统古村落蝶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足”的乡村振兴样板。
【记者出镜】新华社记者 梅元龙
来到北大村,虽然不一定考上“北大”,但相信千年水乡所焕发的生机与活力,会深深地感染你,让人们在“北大”之外,多了另一种诗意栖居的选择!
【小标题】杭州桐庐:“漂流热”激活“清凉经济”
【解说】上午10点,位于杭州市桐庐县合村乡的雅鲁激流探险风景区里人声鼎沸,游客们正在尽情享受清凉与刺激。
【解说】雅鲁激流探险风景区拥有8公里峡谷、198米垂直落差和千万方水量,目前已成为长三角知名的消暑胜地。
【同期】游客 赵小豆
我们是苏州来的游客,通过抖音或者小红书查到此处过来游玩。今天玩完之后打算住在民宿,明天再去其他地方游玩。
【解说】颇有人气的漂流景区不仅让游客畅享清凉,更带动景区所在的乡村在青山绿水间走出一条生态富民、共享共富的振兴之路。
统筹:李杰、王健、李佳琳
编导:刘瑞娟
记者:王欢、徐伟、刘彤、梅元龙、郭圻、王怿文、宋立峰
包装:夏勇
配音:欧阳安楠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