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全国市长的小作文
【形势判断】
• 城市旅游并未衰落,只是“换赛道”——从宏大叙事到日常烟火。
• 不仅“苏超”在证明:无5A、无国旅、无全旅示范,也能凭“烤串”“麻辣烫”“卤鹅”“冰雪”“赛事”“菜市场”点燃全国。
• 新客群=城际差异逃离+特种兵式旅行,规模远超乡村旅游。
【七步行动法】
找“味”——城市IP的最低成本入口
用“舌尖”做切入口,比新建景区更省钱。一道小吃、一杯咖啡、一座夜市,皆可成为超级符号。
金句:城市IP不在规划图上,在市民锅铲里。
拆“墙”——把管理变服务
交警当“泊车小哥”、城管当“摆摊顾问”,让治理与烟火共生。
金句:管理退一步,市场进两步。
造“场”——低成本场景革命
利用体育场、菜市场、桥下空间、老旧厂房、沿河步道,打造嵌入式“微目的地”。
金句:场景不嫌小,情绪最重要。
通“路”——地铁末班车+共享单车“兜底”
夜间经济最怕“回不了家”。末班车延时30分钟,消费时长可增2小时。
金句:交通是夜间GDP的暗线。
活“数”——一部手机游全城
统一支付码、实时客流监测、一键投诉,把“好客山东”变数据底座。
金句:数据多跑路,游客少跑腿。
共“营”——让市民当股东
社区门店、出租车司机、大学生志愿者全部纳入“城市合伙人”,共享收益。
金句:城市旅游不是政府独唱,而是万人大合唱。
留“人”——从打卡到打“心”
推出“城市漫游护照”,盖章换礼品;设置“市民体验官”,把游客变朋友。
金句:流量是过客,留量才是财富。
【一把手备忘录】
• 不急于造景,先学会“造节”——把周末变成小型节庆。
• 不急于招商,先学会“招才”——让本地大学生拍出第一条爆款短视频。
• 不急于考核,先学会“容错”——烟火气需要一点灰。
当城市重新长出温度,人潮就会逆流而归;
当主政者把烟火写进政策,GDP才会在烤炉旁跳动。
过去,我们或许习惯于将旅游发展的重心投向远离城市的风景区或乡村,认为城市只是旅游的“中转站”而非“目的地”。然而,烧烤、麻辣烫、卤鹅、冰雪、赛事、菜市场的爆火,以其百亿流量和实实在在的消费带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颠覆课”:城市本身,就是最具潜力、最能富民富财政的旅游富矿。新形势下的城市旅游,绝非传统景区模式的简单复制,而是一场关于城市治理理念、产业融合方式和人文温度营造的深刻变革。
一、重新审视城市旅游:打破三个认知误区
要做好城市旅游,首先需扭转固有思维。
误区一:“城市旅游=景区旅游”。认为城市必须依赖名胜古迹或顶级景区才能吸引游客。淄博案例告诉我们,真正的吸引力可以是一个夜市、一种小吃、一份人情味。城市的每一处街角、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可以成为独特的旅游产品。
误区二:“游客都在逃离城市”。我们关注了“走向乡村”的群体,却忽略了规模更为庞大的“反方向逃离”——年轻人跨越城市间的“特种兵旅行”和寻求差异化生活体验的消费群体。他们渴望深入另一座城市的肌理,体验别样的生活节奏。
误区三:“城市旅游投入大、见效慢”。相较于投入巨大的景区开发,城市旅游往往通过激活现有城市资源、提升软环境来实现,其本质是一种“轻资产、重运营”的模式。“苏超”撬动全域消费,证明了其不仅富民,更能富财政,综合效益极高。
一个一个网红城市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们精准地捕捉了新旅游时代的核心诉求。
密码一:极致化的“接地气”——将日常生活打造成核心吸引力。淄博将随处可见的烧烤,通过政府规范引导、全民参与维护,打造成一座城市真诚、热情、厚道的集体名片。它卖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可信赖的体验和难以抗拒的烟火气。金句:无景观处皆风景,最是烟火动人心。
密码二:营造“松弛感”——让城市成为一种舒适的“吸引物”。现代人逃离的不是城市,而是城市的“挤压感”。哈尔滨通过宽容监管、开放泊车、诚信经营、全民好客等一系列举措,营造了一个让游客感到被尊重、被善待、无压力的公共环境。这种“松弛感”成为了最珍贵的城市奢侈品。金句:城市的竞争力,不只在于楼宇的高度,更在于人性的温度。
密码三:系统性“支持”——政府精准作为而非大包大揽。“苏超”的爆火恰恰是政府和协会退居幕后,隐匿扮演了 “规则制定者”、“秩序维护者”和“氛围营造者”的角色,把台前交给球员和观众。快速开通文旅“大战”,在“大战”中夯实“苏超”的内涵,并形成城市的良性互动,共推江苏的城市品牌。“散装江苏”不过是调侃,“苏大强”才是底蕴。“南哥”“阿苏”“徐老大”“扬叔”“锡利”“吊州”“通仔”“大淮”“十三妹”·······每个城市的个性都那么鲜明。这种“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精准治理,为爆火提供了坚实的底层支撑。金句:政府的最佳角色,是可靠的“场务”,而非抢镜的“演员”。
基于以上认知,城市旅游的破局应聚焦于以下几点:
理念升维:从“经营景区”转向“经营城市”。将整座城市视为一个完整的旅游产品进行系统规划。市长就是“总导游”,每一个政府部门都是“旅游服务部门”,每一位市民都是“旅游形象大使”。
挖掘“本底”: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市性格”。深入挖掘本地最独特、最鲜活的生活元素。无论是早餐摊点、老街巷弄、市集酒吧、菜市场、体育场,还是本土艺术、市民文化,只要能代表本地真实、美好的生活,都应被珍视和打磨,成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旅游IP。
治理赋能:用“软环境”成就“硬实力”。开展针对旅游市场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宰客欺客,建立快速维权通道。同时,推动市政服务体系的旅游友好型改造(如厕所示范、停车共享、Wi-Fi覆盖),让游客感受到“家”一般的便利与安心。
全民共建:让市民成为城市的“代言人”与“受益者”。鼓励市民参与,保护他们的真诚与热情。只有当本地人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和尊重,他们才会由内而外地展现好客之心,形成最持久、最动人的城市品牌形象。
总结而言,城市旅游的新赛道上,比的不再是资源的禀赋,而是理解的深度、治理的精度和情感的温度。它要求我们主政者,不仅要有发展经济的魄力,更要有洞察人性的细腻和经营生活的智慧。
最终,一座能让人会心一笑、心生向往的城市,本身就是最好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