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处吹嘘自己的美食,怎么全球五十大餐厅榜单前十都没进呢?是不是你们的菜也没那么好呢?"
这是一位印度网友,在看到2025年世界50大餐厅榜单后,在Quora上发出的质疑。
他接着讲道:
我认真研究了这个榜单,香港的“永”餐厅作为中国餐厅取得了第11名的最好成绩,还没进入前十,反而是泰国的Gaggan获得了第6名,成了亚洲最佳。
更让我疑惑的是,中国有14亿人口,餐饮市场如此之大,为何在国际高端餐饮领域存在感这么低?这是不是就表明中国人虽说挺会吃,但不太擅长“做品牌”?
这个充满商业思考的问题刚一抛出来,马上就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一位韩国网友首先从商业角度分析:这位印度朋友说到了关键点。
我在首尔开餐厅,深知国际化品牌运营的重要性。
韩国餐厅Onjium能排第57名,不仅因为料理本身,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国际语言讲述韩国故事。
中国餐馆存在的问题就在于太依赖“传统”与“正宗”,反倒把现代消费者的体验需求给忽略掉。
比如环境设计、服务流程、品牌叙事这些软实力方面,中国餐厅普遍欠缺。
而且中国餐饮业习惯了薄利多销的模式,缺乏打造高端品牌的意识和能力。
这番分析立刻引来了一位澳大利亚华裔网友的数据反驳:
韩国朋友的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忽略了市场结构差异。
我做过餐饮投资,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全球中餐厅数量超过40万家,年营业额达数千亿美元,但95%都是中低端定位。
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市场选择。
中餐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性价比”和“普适性”,这跟fine dining的精英化路线截然不同,
榜单上的餐厅客单价动辄几百美元,服务的是全球0.1%的顶级消费者。
中国的餐饮行业更侧重于服务普通大众,这种商业模式虽说没那么“高大上”,可影响力要更宽泛些。
一位德国网友从品牌学角度提供了深入洞察:
作为奢侈品牌顾问,我认为中餐面临的是典型的"品类陷阱"。
在欧美消费者的心里,中餐就等于便宜+外卖,这样的认知一旦形成,很难去改变。
泰式美食通过Spa文化,日式料理凭借着匠人精神成功实现了品牌的升级,可中式餐饮,一直没寻到合适的“高端化说法”。
更关键的是,这些榜单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商业生态体系:
专业PR公司、美食媒体、KOL网络等,中国餐厅在这一块投入不够,欠缺系统性的品牌打造思路。
最后一位墨西哥网友从文化经济学角度给出思考:
我经营着一家墨西哥餐厅,深知文化输出的复杂性。
有趣的是,墨西哥的Quintonil能排第3名,不是因为我们的塔可比中国菜更好吃,而是因为我们学会了将本土文化包装成"全球化故事"。
中国面临的状况或许是太过于成功——当你的文化已经渗透到全世界,反倒没“稀缺性”跟“神秘感”,每座城市都有中餐厅,可恰恰就是这份普及性,把中餐的“高端感”给消解。
这场针对餐饮品牌的探讨,实际上暴露出中华文化在全球传播时的深层次问题,正如《大学》所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中华美食的本质就在于滋养老百姓的生活、传承文化,可不是去追什么虚头巴脑的名声。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去争抢话语权,而在于去打造独特价值。
当我们懂得用现代商业语言,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那中华美食,必定会在世界大舞台上,绽放出更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