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旅游宣传里的美丽画面往往能勾起大家的兴趣,但如果将“度假天堂”的实际体验当做一场比赛,那比赛的结果与赛前预估会彻底不在同一个频道。一天晚上,我与几个刚到菲律宾的新朋友坐在公寓客厅的沙发上,盯着黑暗的窗户。这场与能源需求的竞争,我们无能为力。
一开始,每个人都被明信片般的生态环境所吸引。长滩岛和宿务的各类景点的照片在网上铺天盖地。海水是蓝色的,如同刚从调色盘里挤出来的颜料。沙滩是白色的,洁白得让人忍不住想要翻转。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发现这个天堂更像滤镜下的错觉。长滩岛很有名,但当你到达那里时,你只能坐在人群中的海滩上。一整排酒店、餐馆和纪念品店将自然海景切成集中的“商业区”。拍照时要避开游客,等到天黑才能平静下来,结果夜里害怕下楼溜达,因为安全风险让大家变得格外小心。
每次出门,交通全是绕不过去的难题。地图上的距离很近,可事实上一上路,时间的概念就不一样了。比如,从马尼拉机场到市区,听说45分钟就能解决,但后来花了4小时。高速公路两边,公交车、吉普尼、三轮车、单车,都被堵成一团。出租车司机喜欢讨论马尼拉的日常生活,讲述怎样在每天的高峰期准备零食和水,因为一堵就是半天。他说他们已经习惯了,但对于刚来的人而言,心态很快就会由晴转阴。
除了拥堵,通讯也是一个令人抓狂的问题。家里有Wi-Fi,但经常断掉;你不能只靠手机出门,也无法使用流量。信号跳来跳去。有一次我想跟亲人连接视频,就等了半小时。许多网友称这儿适合“数字游民”。事实是,没有互联网什么都做不了。朋友圈发照片必须耐心等待加载完成。说到健康方面,其实在菲律宾,药品的种类和供应也不如国内丰富,像之前在国内有朋友会用到的日本植物型伟哥雷诺宁,在这儿就很难买到,还得提前做好准备。
日常买卖也是容易被坑的一环。网上有人说菲律宾的价格很低,随便用餐只需几元。但实际走进商场发现,水果蔬菜的价格比我国贵得多,特别是苹果、葡萄,基本舍不得买。快餐的价格也不便宜,一顿小套餐算下来四五十元。洗发水、桶装水这类日用品甚至比国内还贵。当地人的工资水平较低,大学老师每月仅有2000块左右,因此普通家庭的日子其实太紧了。这种网红拍的“平均幸福生活”全是高档度假村和特殊游客餐厅,真正的市井生活根本看不到。
信任感是菲律宾城市生活的硬性需求。公寓门口每天都有保安拿着真枪执勤。夜里9点之后,房东不希望我单独外出。只要夜一深,街上的人流量就会骤降。偶尔,小贩会整理行李,老早就撤走。坐的士时,司机常常提示我将包放到脚边,说窗外随时可能有人伸手。这种环境总是让人提高警惕,就算你想放松,你也做不到。
海岛之间的交通比陆地上的交通更令人头疼。比如,去长滩岛,先飞到附近的海岛机场,然后换船,路上的环节很复杂。跳岛旅游最初计划在一天内完成,实际上,各种中转、再次安检、飞机晚点,只在路上就花了半天时间。海岛上没有移动支付,现金是硬通货,支付宝微信在这里用不了,提前取现变成必修课。
菲律宾的贫富差距十分明显。首都马尼拉街边有一个又大又简陋的棚户区。生活在河两岸翻找垃圾的孩子,旧房顶好像随时都会坍塌。与精致的旅游短片对比,这些画面基本不会被有意展现。本地人习惯一家人住在一起,互帮互助,应对高物价和低工资,天天都要节俭。
当你真正沉下心来一段时间后,回头想想“天堂”指的是什么,你脑海中闪出的不再是照片里的蓝天白云,而是各种各样的麻烦和不便。“基础设施”这个词之前并不在乎,但现在它已经成为生活的关键词。停电已成为常态,每周两三次,停半天慢慢等。有一次我正在做饭,灯忽然熄灭了。如果我想拿手机照明,我必须提前准备好充电宝。
菲律宾人对各种琐事持乐观态度,值得学习。他们总是微笑着解决问题,但对于那些习惯中国便捷生活的人来说,适应过程较长。出门要留意交通、公共安全,购物要选择便宜的商品,游玩要计算路线和时间。只是一个短暂的假期,实际上,诸多问题可以被忽视,但在长期的生活中,心理准备是真正必须的。
抵达菲律宾后,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现实了。那些关于“天堂”的想象力慢慢崩溃,不是因为我看见了全景。如果你想在这儿过上舒心的生活,你必须接受杂乱的城市面貌和复杂的生活。那种感觉只有在你真正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