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里,阿勒泰地区的文旅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官方统计显示,2023年阿勒泰地区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150万人次,同比增长74.8%;实现旅游收入约274.53亿元,同比增长80.7%。
这样的高速增长得益于喀纳斯、禾木等知名景区带来的强大吸引力,也反映出国内游客在疫后对新疆北部“神的后花园”的热情空前高涨。
禾木景区
然而,阿勒泰旅游业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每年夏秋季(6-10月)是传统旺季,游客蜂拥而至,景区人潮如织;冬春季过去相对清淡,但近年来由于冰雪旅游兴起,这一格局正发生改变。
当地提出了“全域发展、四季繁荣”的战略,力求稳住夏秋旺季,力破冬春淡季。可以看到,2023年阿勒泰在巩固夏季观光游的同时,通过打造冰雪运动赛事和冬季特色活动,推动冬季接待滑雪游客同比增长4%,冰雪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9%。
进入2023-2024雪季,阿勒泰全地区三大滑雪度假区累计接待滑雪人次已突破百万,阿勒泰市单市在整个雪季(截至2024年4月初)接待游客 488.8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1.03亿元,甚至网络上关于“阿勒泰滑雪”的搜索量同比增长了 12倍。
由此可见,“夏热冬冷”的季节差逐渐缩小,阿勒泰正朝着“四季皆旺”的目标迈进。
阿勒泰游客接待量增长图
住宿业格局:从民宿为主到多元业态
旅游热潮带动了阿勒泰地区住宿业的快速扩张。民宿客栈曾长期是当地住宿供给的主体,在禾木、喀纳斯等景区周边尤为集中。
以著名的禾木村为例,截至2023年已发展出约300家风格各异的民宿,木屋小院散落村中,成为游客体验图瓦人村落风情的热门选择。
全地区来看,据官方数据阿勒泰目前共有1024家住宿接待单位,其中民宿约800家,占据近四分之三比重。可以说,家庭旅馆和小型客栈构成了过去阿勒泰酒店业的基本盘。
然而,随着游客量攀升和消费升级,阿勒泰的住宿业正经历从“草根”向“连锁”的升级转型。
传统民宿之外,中高端酒店、营地度假产品纷纷涌现,住宿业态更加多元:不仅有当地投资的新建度假酒店、特色主题客栈,还出现了大型连锁酒店品牌的进驻和创新型野奢露营地等新亮点。
例如在布尔津县城郊,新建成的喀纳斯白桦林野奢营地以帐篷酒店和房车营位为特色,成为颇具人气的新型住宿项目。
这种营地融合了住宿、餐饮、休闲于一体,通过现代化配套设施和原生态环境的结合,打造出“露营+度假”的新体验。
整体来看,阿勒泰酒店业正从早期以农家乐民宿为主的初级阶段,迈向品牌化、品质化、多样化发展的新阶段:高星级酒店开始填补高端市场空白,精品民宿则向特色和服务升级,营地、房车等新产品丰富了户外度假体验。
喀纳斯湖
连锁酒店入驻浪潮:洲际、锦江、华住、亚朵等竞相布局
近几年,各大酒店集团纷纷将目光投向阿勒泰这个新兴旅游高地,连锁酒店入驻节奏明显加快。以下梳理主要品牌在阿勒泰及核心区布尔津的布局情况:
洲际酒店集团(IHG):作为首批进驻阿勒泰景区的国际酒店集团,IHG携 英迪格(Hotel Indigo) 和假日酒店双品牌进入喀纳斯-禾木片区,选址于布尔津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
其中,喀纳斯禾木假日度假酒店已于2024年率先开业迎客,而喀纳斯禾木英迪格酒店预计在2025年投入运营。这两家酒店是禾木景区的首批国际高端连锁,弥补了当地在高端住宿方面的空白。
据悉,假日度假酒店在试营业期间备受滑雪客欢迎,其客房可眺望雪场,提供“滑进滑出”便利设施,解决了过去禾木冬季住宿条件艰苦的问题。
锦江国际集团:锦江在阿勒泰的投入力度逐年提升。2025年6月,阿勒泰锦江国际酒店正式开幕,成为该地区首家五星级酒店。
这家酒店位于阿勒泰市区阿禾公路起点位置,拥有196间客房及完善的会议、康体配套,被视作北疆旅游集散地的新地标。
锦江集团高管表示,该项目的落成填补了阿勒泰高端接待的空白,也是锦江布局西北文旅胜地的重要一步。
除了高端品牌,锦江旗下中端酒店也早有进入:例如锦江都城、维也纳等品牌考察布局布尔津县,锦江集团旗下的咖啡文化主题酒店“喆·啡”已在布尔津友谊峰路营业,拥有约100间客房并配套24小时咖啡吧,步行可达夜市、美食街等景点。锦江的多层次品牌正同步落子阿勒泰,覆盖从商务到度假各细分市场。
华住酒店集团:华住凭借汉庭、全季等品牌在新疆已有广泛布局,近年来也将触角伸向阿勒泰。
2021年,全季酒店在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开业,为可可托海景区提升了住宿接待品质。
在阿勒泰市区和布尔津等地,华住的中端连锁(如全季、桔子、怡莱)以及经济型品牌(汉庭等)均有进驻或筹备迹象,为游客提供价格适中、标准化的住宿选择。
尽管华住暂未在景区核心投建高端度假品牌,但通过其密集的全国酒店网络,为来阿勒泰的各层次游客提供了熟悉的连锁住宿选项。
可以预见,随着客流增长,华住不排除在热点区域引入更高端的“禧玥”(Joya)、“花间堂”等品牌,进一步丰富当地酒店谱系。
东呈国际(Dossen):早在2021年,东呈旗下中高端品牌 城市精选酒店 就在阿勒泰市区望湖商业广场开业迎宾。
这标志着东呈成为较早进入阿勒泰的国内连锁之一。城市精选酒店以商旅和度假客人为目标,在阿勒泰提供了较高品质但价格亲民的住宿选择。
未来不排除进一步将旗下其他品牌(如宜尚、怡程等)导入阿勒泰地区,从而在本土品牌阵营中占据一席之地。
亚朵酒店集团:主打人文生活方式的亚朵近年来随西北旅游热潮迅速扩张。
阿勒泰市的亚朵酒店于2022年开业,拥有百余间客房和完善服务,在携程上获得4.7的高评分。
作为一家在内地广受新生代欢迎的中端连锁,亚朵的进入提高了阿勒泰酒店业的时尚品位,也为年轻自由行游客提供了新的住宿打卡地。
亚朵的入驻节奏表明,阿勒泰市场已进入国内新锐酒店品牌的视野,未来或有更多个性化、高体验感的连锁酒店来到这里。
总体而言,2019年以来阿勒泰迎来了连锁酒店投资的小高潮。从国际品牌IHG、希尔顿(据报道希尔顿集团也计划在禾木滑雪区引入康莱德和希尔顿花园两家酒店)到国内巨头锦江、华住、东呈、亚朵等,都在争相布局这一新疆文旅新星。
连锁酒店入驻带来了标准化的服务与管理,也提升了当地住宿业的知名度和资金投入水平。
可以预见,随着基础设施和市场培育的完善,未来还会有更多品牌慕名而来,形成本地民宿与外来连锁并存互补的格局。
阿勒泰旅游收入增长图
非传统住宿与淡季新动能:冰雪+房车
布尔津县郊的喀纳斯白桦林野奢营地一角。这座营地集装了帐篷客房、房车营位和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成为阿勒泰地区自驾游和露营度假的新地标。
在“旅游+”理念的驱动下,阿勒泰近年兴起了冬季滑雪度假和房车露营等新型旅游业态,不仅丰富了住宿形式,也为淡季旅游增长注入了活力。
一方面,依托阿勒泰独特的冰雪资源和“人类滑雪起源地”的文化符号,当地兴建了将军山、可可托海、吉克普林等多个大型滑雪场,打造滑雪小镇和冰雪赛事IP,将过去闲置的漫长冬季变成了新的黄金季。
每当雪季来临,各地滑雪发烧友纷至沓来,使阿勒泰的酒店在寒冬也一房难求。例如禾木吉克普林国际滑雪度假区自运营以来,冬季游客大增,2023-24雪季阿勒泰全地区滑雪人次破百万即是明证。
可以说,冰雪旅游正在显著延长酒店的营业周期:过去10月以后许多景区客栈会关门歇业,而现在部分度假酒店在冬天的入住率不降反升,甚至出现“反季节满房”。
另一方面,自驾房车旅游正在北疆蔚然成风,也催生了沿途营地经济。阿勒泰拥有壮美的G217、G331等公路,被誉为“北疆最美自驾路线”,吸引大量自驾游爱好者。
为满足房车族和露营客群的需求,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兴建了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尔津县的喀纳斯白桦林自驾营地。
该营地占地800亩,设计有140多个房车营位和137顶特色帐篷酒店,配套水电桩、公共厨房、淋浴卫浴等服务设施。营地以“野奢”理念打造,将哈萨克毡房元素融入现代帐篷设计,既满足户外探险的原始情趣,又提供舒适度假的体验。
自2021年投入运营以来,这里夏季几乎日日客满,许多自驾游客把营地当作旅途中温馨的“家”。
房车营地的兴起有效缓解了县城宾馆的接待压力,也成为淡季新的卖点——例如金秋时节观赏胡杨林、初春自驾穿越阿尔泰山,游客都可以选择在营地住宿,避开旺季人潮。
随着露营和自驾文化的盛行,阿勒泰将打造更多此类营地、冰雪酒店等非传统住宿产品,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推动旅游由观光向度假升级。
阿勒泰将军山滑雪场
酒店市场潜力与运营考验
从酒店经营角度看,阿勒泰市场兼具巨大潜力与特殊挑战,需要投资者和运营者仔细权衡各项要素:
旺季高收益,淡季闲置率高:阿勒泰旅游旺季(主要集中在7-9月及国庆假期)客房需求爆棚,热门酒店民宿动辄入住率80%以上,不少高端民宿一房难求。
在客流高峰驱动下,酒店客单价水涨船高——喀纳斯景区内高评分民宿旺季每晚挂牌价达到3600-4200元,折后价也要2000-3000元左右。
旺季期间,这一带三四千元一晚的价格已成常态,甚至引发了“旺季溢价是否合理”的话题讨论。
然而,淡季时情况急转直下:由于供过于求,绝大部分民宿酒店价格大幅跳水,通常降至旺季的1/3甚至1/5,仅几百元水平。不少家庭旅馆在漫长冬季和早春选择暂时歇业以节省人力物力成本。
这种“一年赚几个月”的季节性特征对酒店盈利模式提出了考验:如何在旺季充分提升RevPAR(每间可出租客房营收),又在淡季控制开支、寻找新的客源,是经营者需要平衡的课题。
平均房价与消费承受力:阿勒泰作为新兴热门目的地,旺季酒店平均房价(ADR)显著高于全国同档次水平。
以喀纳斯景区为例,高端民宿旺季均价达2000+元,而景区内普通标间也往往上千元,远超新疆其他城市。
较高的客单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稀缺风景资源的溢价,但也对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价格与体验不匹配,容易引发负面评价,损害目的地口碑。
因此酒店运营方需权衡短期定价与长期品牌:既要在旺季获取足够收益弥补淡季,又要避免因过度涨价导致游客不满甚至监管部门约谈(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已表示会对民宿热点时段价格进行引导)。
未来,随着更多连锁品牌进入、市场竞争加剧,阿勒泰酒店的价格体系有望趋于理性平稳,高端与平价产品各得其所,为不同消费能力的游客提供选择。
运营周期与基础设施限制:阿勒泰地处新疆北部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交通半径大,对酒店的全年运营造成一定制约。
多数景区深冬时最低气温可达-30℃,不少临湖、山区的度假物业在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难以正常营业(除非投入高昂的防寒保温设施)。
季节性停业意味着酒店资产利用效率降低,也对员工管理带来挑战(淡季留不留人)。
此外,当地基建配套相对滞后:例如布尔津通往喀纳斯的公路过去限速低、路况一般,137公里山路需耗时接近3小时,旅途不便曾限制游客可达性。
近年来虽有改造提升,但部分偏远景点仍存在交通、电力、通讯等瓶颈。对于高星级酒店项目而言,选址往往要避开生态红线和基础设施薄弱区,这使得许多高端酒店不得不布局在县城或景区外围,通过班车接驳景点。
在供水供电、污水处理、供暖等方面,偏远山区酒店也面临成本高企的问题,需要额外投入以保障运营。
季节性服务和人才储备:酒店行业是“劳动密集型+服务密集型”,阿勒泰的酒店要在旺季接待激增的各地宾客,对人力的需求非常集中。
每年进入6月旺季,当地酒店、餐饮业都需要大量招聘临时人员。然而阿勒泰人口稀少,本地服务业人力供给不足,只能从乌鲁木齐乃至内地招募季节工。
这带来用工成本上升和服务培训难度:新招员工对当地环境不熟悉,服务流程磨合期短,而且旺季忙乱容易导致服务下滑。如何建设一支稳定的核心团队,并在旺季弹性扩张服务人手,是酒店方必须长期规划的。
与此同时,多语种服务人才、专业冰雪运动指导、房车营地管理人员等复合型人才在当地更为短缺。部分高端酒店开始采取措施,如与旅游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加强员工福利留人等,来逐步改善人才瓶颈问题。
产品定位与市场培育:当前阿勒泰酒店市场仍以观光客为主,大多停留时间短,流动性强。这对酒店延伸增值服务、提高客人停留时长是不利的。
未来的增长潜力在于打造度假目的地型酒店产品,吸引游客“慢下来”深度体验。例如结合冰雪运动的滑雪度假酒店、围绕摄影徒步的主题精品酒店、融入当地文化的度假村等,都有可能提升旅客粘性。
同时,随着喀纳斯机场航线增加、高铁规划等利好,阿勒泰有潜力吸引会议旅游(MICE)和国际游客,但这要求酒店提升会议设施、语言服务等相应能力。
整体而言,阿勒泰酒店业处在成长上升期,市场培育尚需时日,运营者需要有耐心的投入和持续的产品打磨,才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口碑与回头客,实现长期可持续的收益。
禾木业态
生态保护与文旅开发的平衡
在欣欣向荣的酒店开发背后,阿勒泰地区始终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注重在文旅繁荣与环境保护之间保持平衡。
作为中国少有的原生态秘境之一,喀纳斯、禾木等核心景区对大型建设项目有着严格限制:控制建设密度和高度,要求建筑风貌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对污废排放、能源使用设定高标准。
高星级酒店项目往往需要通过环评等层层审批,确保不会破坏当地脆弱的自然生态。例如喀纳斯白桦林营地在设计时强调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采用低影响的材料和工艺,将传统土筑意象用现代方式表达,既不破坏原始地貌,又融合现代舒适度。
洲际旗下喀纳斯禾木假日度假酒店
再如禾木英迪格酒店的建设,也大量运用了当地木材、手工艺品装饰,减少对外来资源的依赖,体现可持续理念。
除了建设端的约束,阿勒泰在运营管理上也强调环保和可持续。景区内实行旅游车换乘制度(私人车辆禁止驶入核心区),既缓解交通和停车压力,也减少尾气污染。
政府相关部门定期对景区内住宿单位进行检查,近年甚至取消了3家不达标的星级饭店经营资格。这表明官方对住宿业的生态和服务质量都有严格监督。
此外,“炫目的开发”在这里是被警惕的:当地更多提倡小规模、低密度、原生态的住宿形态,而不鼓励大拆大建。
高端连锁酒店多选址在外围节点(如阿勒泰市区、贾登峪接待基地)而非景点腹地,也是出于对景观的保护考虑。未来在推动更多项目落地时,如何守住这片“神的后花园”的纯净,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阿勒泰酒店业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一方面,旅游热度持续攀升、多季节开发渐入佳境,客源增长为酒店行业提供了长足动力;
另一方面,连锁品牌的进入、住宿结构的升级将进一步释放市场消费力,提升区域接待水准。
当然,要真正将潜力转化为长期优势,仍需克服季节性强、基础设施不足、人才短缺等现实挑战,并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的红线不动摇。
可以预见,随着政府、投资者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阿勒泰有望走出一条可持续的文旅发展道路:既让游客尽享“大美阿勒泰”的壮丽与豪情,也令这片净土上的社区和环境得到妥善保护和永续发展。
在这样的平衡中,阿勒泰的酒店业才能迎来行稳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