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吴昊 王佳潼
一壶清汤,两把青头,用刚烙出不久还冒着热气的大饼,卷上炖煮两小时以上的猪肉,撒一把提味的芝麻盐,再用刀将卷好的饼从中间切开,你一半我一半,你我吃了这一口锅里的东西,从此便是一家人了。
这就是潍坊朝天锅,一道标准的鲁菜,一味征服一方水土人民几百年的地方美食。今年4月,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山东百种非遗美食名单,潍坊朝天锅成功入选;7月14日,山东省商务厅微信公众号发布100款2025“山东省地标美食”名单,潍坊朝天锅再次入选。作为潍坊的标志性地方美食,朝天锅不仅仅是一道代表了“潍坊味道”的菜品,更是这方水土独有的文化载体与象征,诠释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价值。
丁俊方正在精心熬制朝天锅汤
潍县人念念不忘的“馋老锅子”
传说中因郑板桥闻名于世
关于朝天锅的传说有很多,最广为流传的版本是与郑板桥有关。相传,郑板桥在潍县任职县令时,寒冬腊月微服赶集了解民情,见当时潍县赶集的农民吃不上热饭,都在啃冷窝窝头、吃冷煎饼,于是便命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铁锅,锅内煮着鸡、猪的肚与肠、肉丸子等,赶集的人围锅而坐,一边喝着热汤,一边从锅里选几块自己喜欢的肉、肠、肚等切碎,放在饼上,捏上细盐,卷成火筒状食用。后来,这种形式便延续下来,由于是露天摆锅,且锅顶无盖,人们便称之为“朝天锅”。
但也有许多老潍县人认为,早在郑板桥之前这里便已有吃“朝天锅”的习俗。据《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对朝天锅的介绍:“设于集市,露天支锅,围一秫秸箔,名朝天锅。”可见其在潍县民间早有传承,据说郑板桥在潍坊出任知县,看到朝天锅的吃法,虽欣赏其锅的创意,但感觉格调不雅,于是提倡移于室内,在门市内挂牌待客,从此,朝天锅正式“登堂入室”。“可以说是郑板桥将潍坊朝天锅‘雅化’了。”朝天锅制作技艺(丁记朝天锅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丁俊方说。
年过半百的丁俊方已经做了20多年朝天锅,只要是开店的日子,她每天早上6点多就去菜市场采购,8点左右回店里处理,差不多一个小时就能让所有食材干干净净下锅,小火慢煮两小时以上,在这期间她跟店里的员工一起炸五香肉,炒萝卜丝、土豆丝,偶尔还自己炒芝麻盐、烙大饼等。等食客们到店的时候,香味早已弥漫在整个屋里,让人欲罢不能。
“朝天锅最开始的时候只有猪下货,素菜也只有萝卜丝和土豆丝,口感上最大的特点就是香。”丁俊方一边处理食材一边说,那时候老百姓肚子里没什么油水,也没钱买肉吃,馋得不行了,就买一卷朝天锅,一口下去香得不行,吃完就有力气干活了。所以即便是现在,上年纪的老潍县人也会称朝天锅为“馋老锅子”,像是在呼唤自己的老朋友,一下子就让人觉得亲切又熟悉。
一天最多能卖上千张饼
开车几百公里只为这一口
“老板,帮我打包11个正宗朝天锅!”近日,记者走进潍坊市东方路祥瑞朝天锅,听到有顾客正在点单。这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店,店里飘着肉香味,一口冒着热气的大锅格外显眼,老板戴日华拿着舀子,正熟练地从锅里把煮好的各种猪肉捞出来,放进盆里。
朝天锅用料选择十分丰富
“现在每天差不多能卖五百多张饼,多的时候能到一千张。”戴日华一边忙一边说,现在来吃朝天锅的,除了本地人,还有很多外地游客。附近几家大酒店也常推荐客人来这儿,让游客尝尝潍坊的味道。
话音未落,又一位顾客推门而入。他叫李相庆,是从济南特地开车220公里来的。“就是为了来吃这口朝天锅!”他说,“早就听说潍坊朝天锅肉嫩汤鲜,今天吃了,确实很好。”他一边吃一边说,以后也会推荐其他朋友来潍坊尝尝朝天锅。
潍坊祥瑞朝天锅店面不大,但很干净。戴日华说,这家店20多年来一直生意不错,首先就是要保证朝天锅的品质和店内的卫生环境。记者在店内看到几张木头桌子都擦拭得很干净,而且顾客点单后,猪肉也会在锅中再过一遍才卷,这样保证让顾客吃到嘴的每一口都是热乎乎的美味。
“我们家这锅老汤可是秘方,熬了二十多年了”,戴日华说起来语气里透着自豪。“肉要炖得透却不烂,饼要擀得薄而筋道,这样一口咬下去才香。”他告诉记者,如今不管是平时还是节假日,都有不少外地游客拉着行李箱找来,就想尝尝这道潍坊的非遗美食。
每到吃饭点,店里人就很多,临近中午12点时,二楼的包间都满员了,一楼散桌也基本坐满。戴日华负责点单,店员负责切肉、盛汤、卷饼、打包,双方配合得很熟练,动作又快又稳,几分钟不到,一套热腾腾、香喷喷的朝天锅就递到了客人手里。
除了猪肉、驴肉,店里还有哑巴辣椒、土豆丝、京酱肉丝等多种口味,满足不同客人的喜好。不少老潍坊人也爱来这里,点一套饼、一碗汤,吃着聊着,一坐就是半天。
如今,朝天锅不仅是潍坊人记忆里的老味道,也成了越来越多外地游客认识潍坊、喜欢潍坊的一个窗口。热腾腾的锅气、香喷喷的卷饼,实实在在地卷起了这座城市的饮食文化和人情温度。
中午时分,朝天锅店里人声鼎沸
承载独特人文情怀
生动诠释“好客山东”
“逢二排七大集间,白浪河畔人如山。寒流雪翻火正红,下水香锅面朝天。”这曾是潍县人热火朝天围坐在一起吃朝天锅的景象。郑板桥曾在《潍县竹枝词》中描述:“三更灯火不曾收,玉脍金齑满市楼。”由此可见,潍坊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淳朴的民风,让往来经商的旅人都不禁在这座城市多做停留,坐在潍县街头,跟不知是来自哪里的商旅或本地的乡亲一起围着一口大锅吃饭,吃着吃着便成为熟人了。
在潍县,只要是在一口锅里吃过饭的人,那便是一家人。
潍坊是一座包容性很强的城市,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想吃什么,都能在这里找到认同与归属。恰如这口传承几百年的朝天锅,随着时间的变化,能卷的食材也变得越来越多。丁俊方说,如今的潍坊朝天锅可谓是“大饼卷一切”,不会有人说你吃得不正宗,也不会有人觉得你口味独特,要是遇上结伴的客人来店里一起吃,丁俊方还会体贴地将每卷朝天锅切成两段,这样无论是吃不完想打包还是想跟同行的伙伴分着吃都极为方便。
“我们家没什么配方,连料盒里的大料都极少,主要怕影响了汤本来的口感。这朝天锅想要好吃,一是食材新鲜,二是处理干净,做到这两点,这一锅就问题不大。”成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后,丁俊方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偶尔还会去校园里给孩子们讲课。她自觉宣传朝天锅的重要性,只是遗憾这口大锅不能随身带着,让人少了很多体验感。这几年来找她拜师学艺的人很多,天南海北的人都有,她都认真教了,只因她觉得这门手艺本不难,只是需要多些耐心与恒心,再加些细心与良心,学不好她也不嫌他们,只是让他们多吃两卷,记得这味道,能多来潍坊就好。
这或许也是“好客山东”的另一种诠释。无论你来自哪里,无论你去往何处;无论你因何而来,无论你为何离开,只要你来到潍坊,走进街头巷尾的任何一家朝天锅店,你都能与店里的其他食客一起围锅而坐,要一壶清汤,撒两把香葱和香菜组成的青头,卷上一卷你想吃的肉或菜,尽情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与愉悦。如今的潍坊朝天锅早已在时代的变化中衍生出了更多口味与样式,但最原始的情感却始终没有变,在一口锅里吃过饭的人,以后就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