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苏泂《长江二首・其一》
处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4个节气,是夏季向秋季转换的重要节点,标志着暑气渐退、渐消,天气由热转凉,秋凉初显。此时天地间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气血也相应开始内敛,为寒冬储备能量;同时,这一时节也是夏季湿热多雨到秋季干燥肃杀的转折点,“秋老虎”余威犹存,燥气渐起,昼夜温差加大,正是多种季节性疾病的高发期。因此,处暑养生应注重滋阴润燥与健脾祛湿相结合,同时宜温和进补,为即将到来的秋冬季节储备能量。
处暑餐桌密码
处暑时节饮食 原则
……
润燥为先
缓解夏季耗损的津液,预防秋燥。夏季人们出汗较多,易造成人体津液亏虚,而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眼干、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情况,此时可以选择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生津润燥。
少辛增酸
干燥气候下再进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更容易上火,此时应减少辛辣食物(如姜、辣椒),在日常饮食中增加酸味食物(如葡萄、山楂)以收敛肺气,同时也有增加食欲、促进消化的效果。
健脾祛湿
夏季余湿未消,需兼顾脾胃调理,应注意避免过多食用寒凉食物以及暴饮暴食。
温和进补
此时仍为暑秋过渡阶段,暑热尚未完全褪去,饮食应避免大补,以平补食材为主。
处暑时节推荐食物
……
1.滋阴润燥类
银耳:富含植物胶质及银耳多糖,具有促进肠道蠕动、缓解皮肤干燥、延缓皮肤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同时,银耳具有热量低、膳食纤维高且含有维生素D2等特点,尤其适用于皮肤干燥、便秘、高血压等人群食用。在选购银耳时应注意选择肉质肥厚、干燥、无潮湿感、无异味、色白微黄的,银耳的蒂头应没有黑斑杂质。切记不可食用变质银耳,以防中毒。
2.健脾祛湿类
莲藕:秋季是莲藕采收的季节,《神农本草经》上就说“藕实茎,味甘,性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尤其是煮熟的红藕,是秋季温补气血、健脾养胃的佳品。莲藕含有鞣质,有一定的健脾止泻作用,可以促进食欲,开胃建中。莲藕中的粘液蛋白和膳食纤维可以缓解便秘,减少脂类的吸收。此外,莲藕富含铁、钙等微量元素,以及淀粉、植物蛋白及维生素等,有补血、增强人体免疫力的作用。煲汤时建议使用粉藕,即颜色表皮粗糙,外表呈黄褐色,这种莲藕淀粉含量较高,去皮煮熟后肉质软糯,更适合炖汤和做藕粉使用。
3.平补气血类
南瓜:秋季食物怎么少得了南瓜。南瓜成熟于9-11月,性温,味甘,是特别适合秋季食用的食物。南瓜富含维生素A和维生素C,有助于维护视力、皮肤和黏膜健康,以及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功效。南瓜中的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保持肠道健康。南瓜中的β-胡萝卜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可以帮助身体清除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及抗癌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南瓜不能与鲤鱼、螃蟹、虾、羊肉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引起食物中毒。
4.应季水果推荐
葡萄:紫色及红色葡萄富含花青素,具有抗衰老、护视力等效果,另外葡萄中还含有类黄酮及白藜芦醇等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作用的营养物质,并富含维生素C、K、B族等,具有一定抗氧化、延缓衰老、降低心血管风险等作用。但因葡萄含糖量较高(主要为葡萄糖),因而糖尿病患者需控制食用量。
石榴:含花青素、鞣花酸、红石榴多酚等多种抗氧化物质,同时含有维生素E和K,这些营养物质可以帮助去除自由基、延缓细胞衰老等。另外石榴维生素C含量也比较高,有助于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同样,石榴的含糖量也比较高,糖尿病患者需谨慎食用。
处暑养生小厨房
……
银耳雪梨羹
食材:
银耳、雪梨、大枣、枸杞、冰糖等。
做法:
● 银耳泡发,雪梨洗净去皮去核,将银耳、红枣、枸杞放入锅中,加入800ml清水。
● 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盖盖慢炖30-40分钟使银耳出胶变粘稠,期间搅拌防止粘锅。
● 放入雪梨块,继续小火炖15-30分钟,至雪梨透明软烂。
● 加入冰糖搅拌至融化。
功效:
滋阴润肺,润燥生津。
处暑饮食禁忌
……
忌生冷
勿多食西瓜、冷饮等,易伤脾胃阳气。
忌油腻
烧烤、油炸食品加重脾胃负担,容易生湿。
慎食辛辣
辛辣刺激加重秋燥,易上火。
处暑固护肺卫防过敏
处暑后,天气转凉,空气湿度下降,加之秋风送爽也带来了花粉、尘螨、霉菌孢子等过敏原的扩散,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哮喘、过敏性皮炎等进入高发季节。中医认为,此病多因肺卫不固,风邪夹燥、寒或热侵袭鼻窍、咽喉、肌肤所致。
避风保暖
尤其注意头颈部、保持室内清洁、远离过敏原、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锻炼、提升正气。
按揉穴位
可以常按揉迎香穴、风池穴、足三里穴等,有助宣通鼻窍、祛风固表、健脾益气。
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疗法历史悠久,是中医外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中药煮沸产生的药汽熏蒸体表,通过皮肤、口鼻黏膜吸收药性,并借助温热效应,达到开泄腠理、宣通鼻窍、祛风散邪、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润燥止痒的目的。对于秋季呼吸道过敏效果显著。
处暑情志调摄:安宁平和以应秋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黄帝内经》)。秋气通于肺,在志为悲。肃杀之气易引发人的悲忧情绪。过度悲伤忧虑最易伤及肺气。肺主气司呼吸,肺气虚则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宜多登高望远、培养雅致爱好、陶冶情操、增加社交。还可以练习静功:如腹式呼吸法、静坐冥想等,有助于安定心神,收敛浮散之气,使情志平和。
处暑运动保健:舒缓柔和以养形
此时运动宜“收敛内养”,避免大汗淋漓,推荐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瑜伽等运动,注意需避开烈日当空、以感觉身体微微发热、呼吸加深但不急促、微微汗出为度。
处暑起居作息:早卧早起以养收
“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黄帝内经》)。处暑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人体应顺应自然界阳气收敛的趋势,调整作息。亥时(21-23点)是三焦经当令,此时入睡有助于全身气血调和、百脉休养,为次日阳气升发蓄积能量。避免熬夜,防止耗伤阴津。卯时(5-7点)阳气开始升发,此时起床有助于肺气的宣发肃降,使机体顺应自然界的阳气变化,精神饱满。起床后可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
保暖避寒
“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虽暑热未全消,但早晚温差显著增大。尤其要注意护好肚脐神阙穴和后背督脉和膀胱经循行处,避免寒邪从这些部位乘虚而入,诱发感冒、腹痛、关节痛等。夜晚睡眠可适时添加薄被或毛巾被。
适时午休
“春困秋乏”,处暑后人体易感疲乏。中午11点至13点(午时)是心经当令,可安排20-30分钟的短暂午休,有助于养心阴、敛心阳,缓解疲劳。避免睡太久导致精神昏沉。
供稿|营养科 秦桐 中医科 臧书晗
编辑|业务拓展部 谢钰(实习)
责编|业务拓展部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