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即宣告“出暑”,标志着暑热渐退、秋凉初显。江苏省第二中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副主任中医师邹兰亭提醒,此时虽已出伏,但南方地区常遇“秋老虎”,余热未消且空气日渐干燥,人体易受“秋燥”和“秋乏”困扰,养生需注重滋阴润燥、健脾护肺、调节作息。
此时,起居养生建议早睡早起,防寒护阳。处暑后每天可比夏季多睡1小时,建议晚上10点前入睡,早起舒展肺气,缓解“秋乏”。午间小憩15-30分钟,可补阳气、避暑热,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初秋温差大,遵循‘春捂秋冻’原则,健康人群可适度‘秋冻’,以增强抵抗力。”邹兰亭提醒,但老人、儿童、体弱及心脑血管疾病者需及时添衣,尤其护好颈背部、腹部和关节。夜间关窗睡觉,避免空调直吹,防止寒气入侵引发腹泻或关节痛。
在饮食方面,可少辛多酸,滋阴润燥。“梨、银耳、百合、莲子、蜂蜜等食物能帮助缓解口干、皮肤干、便秘等秋燥症状,可适当多吃;少吃辣椒、姜、烧烤等辛辣发散食物,避免加重燥热而伤阴;适量吃葡萄、山楂、柚子等酸味水果,帮助收敛肺气,助养肝。”邹兰亭说。暑湿余邪未消,可食薏米、赤小豆、茯苓、冬瓜等利湿健脾。但脾胃虚寒者慎食过多生冷瓜果。鸭肉性凉,可滋阴补虚,适合初秋食用,搭配冬瓜或薏米炖汤,还能祛湿健脾。
快走、太极拳、八段锦等温和运动更适合秋季,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耗气伤津,违背“收”的原则。运动时间选早晚凉爽时段,避开正午高温,但也不宜过早,等太阳升起、雾气散去再运动,避免寒湿侵袭。
秋季主“收”,万物凋零,易引发忧郁情绪,此时应避免过度思虑、悲伤,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可以听舒缓音乐,帮助静心宁神;参与轻松活动:书法绘画、静坐冥想等静态活动有助于收敛心神,使神志安宁。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许倩倩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