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国外的社交平台上,有个法国网友,提出了一个非常“凡尔赛”的问题直接在网上炸开了锅。他是这么问的:“如果没有中国游客,卢浮宫会更清净吗?”
于他而言,中国游客虽说带来了钱财吧,却把卢浮宫这类“艺术圣地”弄成跟菜市场一样,闹哄哄的,大家都只忙着拍照留念,根本没人去好好观赏艺术。
这“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论调一出,还没等咱们中国人回复,全世界的网友,先坐不住了,纷纷下场,开启了“群怼”模式!
泰国网友:“大哥你认真的吗?”一位来自泰国的网友,回复得那叫一个简单粗暴:“你们不想要中国游客?那送给我们啊!我们做梦都想要!”
他讲道:“疫情那几年,没了中国游客,普吉岛、清迈的海滩,冷清得跟没人的空城似的,那些开饭馆的、开突突车的、做泰式按摩的,一个个都快过不下去日子,。
后来中国游客一回来,整个泰国,瞬间就“活”过来了!“对我们来说,中国游客不是噪音,那是财神爷驾到的背景音乐啊!”
“卢浮宫没了中国游客,可能会清净但我们泰国没了中国游客,那是要清盘的!”
意大利网友:“清净?清净能当饭吃吗?”紧接着一位意大利老哥,慢悠悠地打出了一段话,字字扎心:“我亲爱的法国朋友,看来你们是不需要卖奢侈品了?”
他毫不客气地指出,从米兰到佛罗伦萨,意大利那些有名的奢侈品牌,大部分是由中国消费者支撑着的,
中国游客的购买力,直接关系到他们国家多少人的饭碗。“你们法国人,可以坐在空无一人的卢浮宫里,安静地喝着下午茶,思考艺术的真谛。我们意大利人,需要中国游客来买包,接下来我们才有钱,去买咖啡豆和茶叶。”
这话简单说就是:“光说不做没体会”
瑞典网友:“艺术是锁在柜子里的吗?”一位瑞典的网友,则从一个更高级的层面,进行了“降维打击”:“清净的卢浮宫,和一个活的卢浮宫,你选哪个?”
他们说现在瑞典很多博物馆都在努力想和中国搞交流展览,因为他们知道,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交流,不能自视清高。
“如果没有中国游客带来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你猜那些文化交流项目,还能不能搞得起来
“把《蒙娜丽莎》锁进一个只有少数人能安静’欣赏的房间里,这到底是保护艺术还是杀死艺术
这问题问得那位法国网友,估计是哑口无言。
还有韩国、新加坡网友……
韩国网友说:“别啊!没了中国游客,我们的美妆和时尚,卖给谁去?谁来帮我们引领潮流?”
新加坡网友比较理智,他们说:“一座城市有魅力,是因为它有生机还能包容,不是那种装模作样的‘宁静’,”
……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特别解气,
你看这个世界,早已不是那个可以对我们指手画脚的时代了。
我们不再是那个需要仰望别人的“穷亲戚”,
我们的游客,是全球旅游业的“发动机”;我们的消费,是全球经济的“稳定器”;我们的文化,是全球交流中,不可或的“东方之光”!
当然咱们也得承认,部分游客的行为,确实有待提高。
但那位法国网友,抱怨卢浮宫不清净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中国人,更想看到的,是那3万多件,至今还陈列在你们博物馆里的,本该属于我们的中国文物!
我们去卢浮宫,不只是为了看《蒙娜丽莎》,更是为了看一眼那些颠沛流离的“国宝”是为了回顾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
所以朋友们下次再出国,让我们挺起胸膛。我们是游客,是消费者,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应该有我们的声音,和我们的自信!至于那些“清净”的抱怨?
就让他们,在空无一人的博物馆里,慢慢“享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