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鱼头
尊重原创,拒绝一切未经授权的转载
若要论近40年“入侵”湘菜行业最成功的食材,非海鲜莫属。
它是湖南餐饮里自成一派的特色品类。
在那个餐饮百花齐放的年代里,“湘式海鲜”是星级酒店们最爱用的新菜思路,任一家菜单里都能轻易找出几个剁椒蒸海鲜的名字;
如今被湖南餐饮人当做行业标杆和学习对象的徐记海鲜、新长福,当年立足于市场的最大优势,也同样与海鲜紧密相关;
名声响亮的海旺角海鲜加工坊、湘高记海鲜馆,至今仍然被不少食客视作是吃海鲜的首选地。
它也是撑起湘菜高端市场“半边天”的食材。你可以在蓝麒麟低调又奢华的大厅里看见几千公里之外的帝王蟹“张牙舞爪”,你可以在新长福里看到澳龙与黑松露的创意搭配,你可以在南景饭店品尝到堪比巴掌大的深海鲍鱼。
前些年,湘菜的高端市场刚有了蓬勃发展的苗头,赋予海鲜以“湘味”,是餐厅提升品质感和人均消费的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管他什么阿拉斯加帝王蟹、俄罗斯板蟹、澳洲大龙虾,只要到了湖南,就得给我搭配剁椒、蒜蓉、紫苏。
你会发现,一盘经过湖南味改造的大海鲜,售价可以轻松跨过四位数的门槛——尽管看起来价格不菲,但依然深受顾客们的肯定,当口袋里不差钱的时候,谁都愿意为平日里难得吃到的稀罕货多花些钱。
小海鲜,最近有点儿“红”
彼时,湘菜的高端路线尚处于探索阶段,接着迎来经济形势的变化,市面也开始流行起一股“特价风潮”,29.9元的团购套餐、9.9元的每日特惠餐、0.1元的折扣菜品屡见不鲜。
这场风潮,刮到了每一个人的身上。因经营压力过大而倒下的餐饮企业不少,而那些希望通过引进大海鲜来提升价值感、存在感的计划只能暂时搁浅,原本打算冲击高端市场的品牌们似乎也纷纷扭转方向,转头做起亲民消费的子品牌。
虽然当下菜单没有给帝王蟹们的大身躯留下位置,但却给小海鲜创造出更多空间。
想在食材上提升价值感,却又不能真的增加顾客的消费压力,于是价格亲民、价值感爆棚的小海鲜,成为了餐饮人的最佳选择。
很多年前就流行的辣酒煮花螺,如今出现在越来越多餐桌上,冰镇、干锅等做法齐齐登场,芥末、香辣等口味丰富多样;从前在“压轴大菜”里能见到的新鲜鲍鱼,如今被做成凉菜、小炒、火锅,流行于大小餐厅。
而罗氏虾、蛏子、生蚝、钉螺、皮皮虾等食材,也在湘菜厨师们的融合创新之下,出现在越来越多餐厅的菜单中,有的甚至成为了门店主打的招牌菜或畅销菜。你不仅能见到喜棠、楼上赶海等海鲜餐厅热卖榜里的皮皮虾,甚至能在冇味湘潭菜、老细屋里、地道湘厨等主打家常菜的餐厅里看到屡被推荐的芥末罗氏虾。
为什么小海鲜在湖南餐饮里备受欢迎?首先作为海鲜,对于想要提升人均定位的餐厅来说,“用更贵的食材”虽然看起来偷懒,却是最简单好用的逻辑。而相比起传统的大型海鲜,小海鲜因运输距离更短、成本更低,在价格上更有优势,更符合当下的消费习惯。
此外,它们在口味上也拥有极大兼容性。它可以清淡,满足部分爱好者对于“原味”的追求;也可以用酸辣、香辣等口味来呈现,做出湖南特色,适应更多本地人的口味喜好。
更关键的是,大多数的小海鲜烹饪难度并不算高,若结合计时器、温度控制等工具及复合酱料,基本能做到出品稳定。
有人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小海鲜都会是餐饮的热门赛道。
看似简单的小海鲜,却又不简单
小海鲜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产物,毕竟在湖南餐饮当中本就有不少顶着小海鲜“出道”的餐饮品牌们。
当年从外卖起家的小林哥的海鲜馆,如今已是第8个年头,不仅开了多家门店,去年还曾入选大众点评“必吃榜”,成为不少食客心中品质小海鲜的代表;
出身“名门”的六间海,如今也已有5年,在湘粤融合上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默默发展9年的蚝力士(原蚝布斯),不仅为行业留下了那一抹亮眼的黄色,也为长沙的夜经济增添了一张高品质的一笔。
但事实上,想做好小海鲜还真不简单。发展成熟的大品牌如徐记海鲜、新长福等,尚能借助品牌势能和门店数量,在市场拥有较强的议价权,也能更好的控制食材品质。但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来说,却会面临很多问题。
小林哥海鲜馆品牌创始人邹昌林在接受“湘菜人微报”采访时说到,首先是食材本身的供应,一是小海鲜的价格标准较为复杂,涉及品种、个头、产地、鲜活程度等多个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人脉,极容易被坑;二是鲜活海鲜本身有极高“损耗率”,容易因为储存、运输方式不当而死亡,损耗很大,会提高成本。
其次,市场的压力也不小。本土餐饮市场存在同质化问题,若没有自己的优势,很难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他也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一是在口味上去贴合本地人喜好,同时适当引入外来菜品丰富产品结构;二是加强与顾客的情感联系,同时注意私域运营,这样能保持客源的相对稳定。
小海鲜走红的核心逻辑,其实是一场关于省钱与划算的拉扯的平衡。现在看来,小海鲜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会是餐饮人的“重要阵地”,而这场关于餐饮性价比的探索,也不会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