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湖南长沙。一则五年级小学生街头摆摊卖自制奶茶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一名男孩在摊位前熟练制作茶饮,接待顾客时谈吐大方,身旁还有一名同龄女孩协助。网友纷纷评论“小孩哥真厉害”。
8月18日下午,男孩的母亲李女士介绍,儿子糯米(化名)今年11岁,9月开学将升入五年级。此次摆摊源于母子二人的约定:若糯米期末考试全班第一,李女士便支持他暑假摆摊。“他数学、英语满分,语文98分,应该是全班第一,我就兑现承诺,承担了摆摊成本。”
李女士称,糯米对美食制作兴趣浓厚,且展现出商业头脑。摆摊前,他不仅自学奶茶制作,还做了选址和竞品调研。“他认真分析过地段和人流量,甚至买回茶颜悦色所有茶底研究配方。”
摆摊期间,糯米完全进入“经营者”角色,情商颇高。“第一天他就给周边商户送茶饮,大家都叫他‘王老板’。”协助摆摊的女孩是糯米的同学,因两家关系好,女孩母亲同意让孩子参与体验,但糯米承诺会支付“工资”。
据李女士统计,糯米和同学每天18:30出摊,23:00收摊,有时忙到无暇吃饭。一个月营业额近4000元,扣除原料成本及“员工”工资(含外婆和同学的酬劳),净利润约3000元。糯米对此很清醒:“这只是流水,收入还得减掉成本。”
李女士表示,网友的关注让糯米信心倍增,已有不少人慕名光顾。她强调,暑期摆摊是兑现承诺,糯米也明确开学后将专注学业。“现阶段家长容易焦虑,但与其遏制孩子,不如支持他们探索兴趣。”
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客观来看,大多数家长保管孩子的钱,并非出于“侵吞”孩子财产的目的。孩子毕竟年纪小,心智不够成熟,如果让他们随便花,很容易花出问题。长远来看,让孩子完全自主支配超出自己年龄、智力范围内的财产,也不利于形成健康的消费观、财富观、价值观。
在消费选择愈发丰富、消费渠道更加便捷的今天,孩子在家长的指导和协助下决定如何支配自己的钱,十分必要。那么重点来了!财商到底如何培养呢?
第一步:培养金钱主人翁意识,养成权衡取舍的能力
理财专家建议,“建立孩子金钱观的第一步是让孩子明白钱的意义,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给孩子限定的金钱,让孩子知道自己能掌握的财务资源是有限的,买了这个就买不了那个。理财专家提醒,这一点很重要,“孩子渐渐学会了取舍,找到了最大限度获得快乐的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初步的金钱观念就建立起来了。”
第二步:提示钱不是万能的,灌输分享与合作意识
理财专家提醒,在培养了孩子的金钱主人翁意识之后,要引导孩子正确看待金钱的意义,培养孩子“钱不是那么重要”的意识,避免孩子走入过分注重金钱的误区,变成小小守财奴。一位理财达人表示,“在孩子认识到钱能干什么的时候,更需要让孩子意识到钱不能干什么,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很宝贵的东西是用钱买不到的。要让孩子学会知足,不要去和别人攀比。在弱化金钱的意义的同时,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分享和合作的所得,会比金钱购买的所得更有意义。”
第三步:培养记账意识和目标意识
“在合理认识金钱的价值和意义后,要让孩子形成记账习惯。但记账的根本并不在于记账本身,而在于培养他们规划金钱的能力。与之搭配,要注意树立孩子的目标意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目标,比如买一个孩子很喜欢的玩具,然后每天通过和孩子做一次财务整理,把每天省下来的钱用作买玩具的基金,完成目标之后,孩子们会体会到理财的快乐,从而树立他们的理财观。”理财专家特别强调,学龄前儿童的耐心有限,针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家长设定的目标不宜过长,最好在三周之内。
对家长来说,还要注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钱”的认知也是不同的,上来就要孩子理解怎么买理财产品、基金、股票等等,显然是不合适的。合理引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3岁——认识纸币、硬币。
4岁——懂得简单加减法,在父母的引导下,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小零食。
5岁——懂得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爸爸妈妈不是无限额提款机。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自己攒钱,培养“自己的钱”的意识。
7岁——查看商品价格标签,确认自己的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
9岁——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价。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留着大笔开销时使用。如买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3岁——学习入门型的投资及商务、打工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