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荆州,一块晶莹如玉的鱼糕,承载着千年楚文化的温柔与智慧。它以“食鱼不见鱼”的精妙,将鱼的鲜美与肉的醇厚完美融合,成为荆楚大地最动人的味觉符号。
荆州鱼糕的历史可追溯至舜帝南巡时期,相传其妃子女英为病中的娥皇剔刺制糕,自此流传千年。春秋战国时,它成为楚宫筵席的“头道菜”,楚庄王曾因鱼刺卡喉而怒斩庖厨,厨师们遂以鱼肉剁茸蒸制,成就了鱼糕的雏形。乾隆南巡时尝后赞其“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更让这道菜名扬四海。如今,荆州人仍遵循“无糕不成席”的古训,婚丧嫁娶、节庆宴客,鱼糕必是压轴大菜,寓意“年年有余,步步高升”。
制作鱼糕是荆州人的仪式感。选长湖青鱼或草鱼,去骨取肉,手工剁至细腻如泥,与猪肥膘、蛋清、淀粉按黄金比例混合,顺时针搅拌至“上劲”,再铺入蒸笼,旺火蒸至表面金黄。最后抹上蛋黄液,续蒸五分钟,方得一块“对折不断、入口即化”的鱼糕。其色如羊脂,质似凝脂,咬下时鱼香与肉香交织,滑嫩中带着韧性,老人孩童皆可安心享用。
对荆州人而言,鱼糕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春节前,家家户户蒸鱼糕,满城飘香;游子离家时,行囊里总塞着几块真空包装的鱼糕,那是母亲的手温,是故乡的月光。如今,荆州鱼糕不仅是非遗美食,更成为地理标志产品,通过电商走向全国。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最地道的鱼糕,永远在荆州老巷的蒸笼里,在阿婆的木案上,在游子舌尖绽放的刹那——那是楚文化的温柔,是江汉平原的馈赠,是一块糕,一座城,一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