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早上煮鸡蛋,我盯着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水,突然就愣神了 —— 这蛋白咋煮着煮着就从稀溜的变成硬邦邦的了?当时脑子里第一个念头就是:难道是高温把蛋白里啥东西给 “粘” 一块儿了?这话跟我妈说的时候,她还笑我瞎琢磨,说煮个鸡蛋哪来那么多门道,可我就是好奇,非想弄明白到底咋回事。
后来闲下来的时候,我就翻了翻手机,查了些零散的资料,才发现这里面还真有说法。原来鸡蛋里全是蛋白质,这玩意儿就跟那种扭扭绕绕的线团似的,常温下的时候,这些蛋白质链条裹得严严实实,折叠来折叠去,所以生鸡蛋的蛋白才是能流动的状态,摸起来滑溜溜的。
可一放进热水里,温度一上来,这蛋白质就 “不安分” 了。我看资料里说是什么 “变性”,一开始我还纳闷,这好好的蛋白质咋还 “变性” 了,后来才明白,就是温度高了,蛋白质分子里的那些化学键扛不住,断了不少,原本卷得紧紧的链条就舒展开了,跟晒被子似的,全摊开了。
关键是摊开之后,这些蛋白质分子还不老实,开始互相 “勾搭”。它们会重新凑到一块儿,还形成新的化学键,就跟搭积木似的,慢慢搭出一个密密麻麻的网。你想啊,原本稀稀拉拉的分子,变成了紧实的网,蛋白可不就从软的变成硬的了嘛。我当时看到这儿的时候,还特意回想了一下,之前煮破壳的鸡蛋,蛋白在水里会变成一丝丝的,可不就像网散开的样子嘛,现在想想还挺形象的。
而且煮的时间不一样,蛋白硬的程度也差好多。有次我起晚了,就煮了三分钟不到,捞出来剥开一看,蛋白就边缘硬一点,中间还是软乎乎的,蛋黄更是流心的;还有一回忘了关火,煮了快十分钟,那蛋白硬得咬着都费劲,蛋黄也干巴巴的,我还跟我朋友吐槽,说那鸡蛋煮得能当弹珠用了。
水温也影响挺大的,我试过用刚烧开的沸水直接煮,蛋白很快就硬了,而且外层特别紧实;但要是用温水慢慢煮,煮出来的蛋白就嫩很多,不会那么柴。我现在早上要是想吃嫩一点的鸡蛋,就会先把鸡蛋放凉水里,再开火慢慢煮,煮个五六分钟,口感刚好。
对了,我还看到说不只是高温,像什么紫外线啊、放醋啊之类的,也能让蛋白质变样,不过煮鸡蛋肯定就是靠温度了。这么一看,原来煮个鸡蛋还有这么多讲究,以前我就知道煮几分钟熟,从来没想过背后这些事儿。
现在弄明白了之后,每次煮鸡蛋我都会多瞅两眼,看着蛋白一点点从透明变白色,再慢慢变硬,就觉得还挺有意思的。你们平时煮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这些啊?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偶尔对这种小事儿特别好奇?
上一篇:七律 收杂粮(外两首)
下一篇:刚刚!厦门开渔鱼鱼鱼鱼鱼鱼鱼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