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意大利面,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什么样的?
在国内,意大利面的受众并不算多,毕竟我们自己的面条种类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这就导致很多人对意大利面的印象都是细长的圆面。但实际上,意大利面的形状超过了300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意大利面形状的那些事吧~
在意大利,人们对于什么面配什么酱汁是很明确的。
比如,做培根蛋酱意面(Carbonara)要用长意面,最好是扁细面(Linguine)或意大利细面(Spaghetti)。
做辣味番茄培根意面(Amatriciana),必须用吸管面(Bucatini)。
做奶油三文鱼意面,只能用蝴蝶面(Farfalle)。
对于大多数意大利人来说,这种“关联性”几乎是下意识的。这可能和他们从小的家庭习惯有关。
而意大利面多种多样的形状,则和它的地区多样性有关,毕竟它直到1861年才国家统一。
意大利面的工业化生产始于19世纪。1848年,第一家工业化意面工厂在那不勒斯开业,在那之后其他工厂才出现。
在1865年之前,意面都是手工切割的,以至于出现一种叫“Maltagliati”的意面,“Maltagliati”就是“切坏的”意思。
直到这一年,一位热那亚的面点师乔瓦尼·巴蒂斯塔·卡普罗发明了切面机,由此诞生了笔尖面。
至于螺旋面(Fusilli),一开始都是手工完成的,使用经典的“小铁棒”(ferretto)(通常由铁匠制作,但也有人回收毛衣针或废弃的雨伞骨架)来制作。
这是一项传承了几个世纪的技术,并催生了传统的“牧师扼杀者面”(Strozzapreti)。据说是当时的牧师太贪吃,以至于吃它的时候……噎住了。
1924年,纽约的两位意大利移民,他们开发了螺旋面机中心有一个孔,能够制造出无限完美的螺旋。
那么,不同形状的意面,味道也会不同吗?
有些人说条纹斜管面(Penne Rigate)比光滑的“更好”,也有人说吸管面(Bucatini)比细面(Spaghetti)味道更好,但是意面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它们都是由硬粒小麦制成,如果仅仅是味道,那也都是一样的。
真的要探讨“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口感了,也可以理解为“咀嚼”的感受。
另外,不同形状的意面和适合的酱汁搭配,体验也会有所提升。
同样地,鸡蛋意面、黄绿双色面(Paglia e Fieno)或全麦意面比普通意面也添了更多风味。
再说说“酱汁”和意面相辅相成的关系。
举个例子,意大利人对豌豆意面(Pasta e Piselli)非常着迷。大人小孩都喜欢,在周日的餐桌上或餐馆里都能找到。
豌豆意面最受欢迎的形状是超细的管面(Tubetti)或指环面(Ditalini)。
有时他们也用小蜗牛面/瓢虫面/烟斗面(Lumachine/Coccinelle/Pipe)。
如果是更重要的午餐,他们甚至会用巨大的贝壳面(Conchiglioni)。
那如果改成用扁细面(Linguine)或细面(Spaghetti)来做这道菜,会有什么不同吗?
你会发现,上面提到的意面形状都是可以“容纳”豌豆的,所以你咬下去的时候,意面和豌豆是混合在一起的。
但是,如果你使用长意面,豌豆就很容易滑落下来——这就是适配的道理。
同样的道理还有培根蛋酱面,如果用蝴蝶面代替扁细面,酱汁会从翅缘滑落,蛋黄乳酪无法裹满面身——这就是浪费了。
说到“挂住”酱汁,其实很多人(包括意大利人)都认为条纹意面(如条纹斜管面)更适合“挂住”酱汁。
但是,很多意大利厨师却认为,真正“挂住”酱汁的是光滑意面。
因为条纹意面是凸起的,意味着它不能均匀受热,顶部会先煮熟甚至煮过头,而内部则还保留着韧劲。
从马车轮启发的轮子面,到锁汁神器小方饺,意面几何学仍在进化。
据悉,最新的意面趋势是3D打印通心粉,麻省理工团队正试验分形结构酱汁附着率——当科技撞上百年传统,下一个颠覆认知的形状或许已在实验室诞生。
毕竟在亚平宁半岛,意面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果腹之物,而是一种可食用的国家图腾。
正如美食史学家所言:“意大利人设计跑车和通心粉时,投入的是同一种偏执。”
以上就是意大利面形状的一些内容~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上一篇:出境游旅行社深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