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闹元宵,有自己的特点:正月十四试灯,正月十五上灯,正月十六落灯。期间,搭神棚、捏五谷灯、放烟火、猜灯谜、起社火……各种民俗活动轮番登台上演,闹腾得那叫一个欢!
试灯是彩排阶段。正月十四下午,洛阳人要放“轴子”,打扫神龛,并在街头搭神棚,竖灯山,扎挂鱼灯、兔子灯、龙灯、走马灯等彩灯,为即将到来的狂欢做准备。
搭神棚、扎楼子花的钱,一般由村里人凑兑。早在过年前,“做庄”的主家就得挨门挨户讨要,张罗请神的成本费了。这时候,被讨的人便笑嘻嘻地摸摸裤兜,掏出张面值一百元或是面值十元的人民币,乐呵呵地双手奉上。如是沿整个村子走上一圈,再把钱拿到市场上,换成祭祀用的羊头、红绫,换成鞭炮、烟火,便不愁请不起火神爷了。当然,也有的主家财大气粗,大包大揽,自愿承担一应费用。
汝阳人不扎楼子,摆社火阵(也称迷魂阵)。他们在空地上竖起木桩,用竹竿搭起连锁阵式,阵中置花鸟虫兽及鬼怪灯。人们从入口进入,绕灯行走,时不时被奇形怪状的彩灯给吓一大跳,颇有意趣。
三
上灯是表演阶段。正月十五,洛阳人要蒸枣花馍、捏五谷灯,供奉灶神和祖先,而且举家吃元宵,举城“闹灯”。
枣花馍用白面蒸成,可以是花朵形状,也可以是山形或兔子形。馍上点缀红枣,看起来喜庆,吃起来爽口。
五谷灯用五谷面蒸成,寓意五谷丰登。做这种灯时,先将五谷杂粮磨成面,把面加水和成面团,做成圆筒状;再在面上捺窝,并在窝中埋一根灯芯;然后,将面团放在笼上蒸熟;放凉;在面窝内加入些许棉油备用。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将五谷灯摆放在家中的神龛前及门墩上,烧香叩头后,小心翼翼地一一点上。如果灯一点就着,且灯火通亮,便预示来年五谷丰收。若哪盏灯点不着,或是着的不太好,那便预示这种粮食来年要欠收。由于现在是科学时代,农民学会了科学种田,已很少有人靠五谷灯预测收成。但农家人每逢此日,还是要象征性地做上几盏五谷灯,不为敬神,只图个高兴。
五谷灯不出正月不能吃。元宵节当晚,洛阳人的饭桌上搁的,主要还是热乎乎、甜滋滋的元宵。元宵别名汤圆。相传,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名叫元宵的宫女。她长年幽居宫中,思念父母而不得见,终日以泪洗面。大臣东方朔决心帮助她,就骗汉武帝说:火神奉玉帝之命,要在正月十五火烧皇城。火神喜欢吃汤圆,想逃脱此劫,唯有在正月十五这天,让全城百姓张灯供奉,放宫娥彩女出宫观灯,并让最会做汤圆的元宵姑娘手提宫灯在前开道。武帝准奏,元宵姑娘终于见到了家人。为纪念此事,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元宵发源于洛阳,原本是洛阳的地方小吃。隋炀帝时,洛阳城每逢正月十五,花灯高照,弦歌不绝。看灯的,听戏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有个小吃店老板见此情景,灵机一动,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馅做成团子,煮熟了叫卖。由于此物既饱肚子,又暖身子,大受食客们欢迎,很快便风靡全国。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于是,人们便把这东西称作“元宵”。
“元”、“圆”同音,圆圆的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元宵节吃元宵,寄托着洛阳人对生活的美好期盼。
吃完了元宵,门外响起鞭炮声,小孩子出门打灯笼。
过去的孩子们,打的都是纸灯笼。纸灯笼形状各异,然无一例外皆是“大肚子”,“大肚子”里还有颗“红心”——一支小小的红蜡烛。点上蜡烛,挑起灯笼,孩子们便兴致勃勃地跑出门去。
比孩子的笑脸更灿烂的,是烟火的绚烂!十五晚上,你就仰头看吧,烟花齐绽,绚烂一片,深蓝的夜幕上,一朵朵美丽的烟花,争奇斗妍,瞬间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比那皎洁的明月还要抢眼!
比孩子们的笑声更响亮的,是鞭炮和锣鼓的炸响!十五晚上,你就侧耳听吧,这边炮声震天,那边锣鼓齐响,跑旱船的、踩高跷的、耍狮子的(当然,这些活动从白天已经开始了)……把洛阳的街头闹腾得热闹非凡。
未婚的年轻男女,心思却不在看热闹上,而是趁着人多东张西望,物色中意的对象。此风古时已有。欧阳修曾有词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封建社会,年轻的女子平日里不能自由外出活动,但在元宵节时,却可以结伴游玩,出门赏灯,并借此时机与情人相会。当时,成千上万的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春动洛城,那情景,令人思之神往。
也有的人,“众里寻它千百度”,可转了一圈,仍找不到意中人,直待夜深沉,人尽散,“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词),更有一种说不出的浪漫感觉、幸福滋味。以此来看,“元宵节乃中国的情人节”这一说法,似乎也不算错。
上完灯,就该落灯了,元宵节正式结束,各忙各的去吧!
下一篇:兰州正宗牛肉凉拌面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