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有不倒垃圾,不扫地,不洗衣服的习俗,现在好像无所谓啦!
大年初一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1.摆放鲜花: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看的鲜花,不仅为了美观,还可以供奉神仙等。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处处洋溢着新年的喜悦。
2.拜年:广东人很注重拜年的礼节,要一大早就开始拜年,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封红包给长辈。
3.舞狮子:这个地区的狮子叫做醒狮,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
除夕:
男人:这天要把水缸挑满,保证3天有水用,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然后要收拾屋子,换春联,贴门神。黄昏时开始祭社,过小年(腊月二十四)时请灶神 “上天言好事”,除夕时灶神已回来,欢迎他“下地降吉祥”。
女人:不管多忙,到这天一定要做好全家人的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Hai), 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
年饭:先放鞭驱邪,天亮前吃年饭,“越吃越亮”,吃时鱼不能动筷,要“年年有鱼(余)”。其间长辈给晚辈“压祟”钱(今之压岁钱其实是讹传)。
守岁:年饭后全家围炉喝茶聊天,据说这天如果午夜前入睡,鬼魂就会附体。守岁时家里灯都要亮着,午夜一过,家家鞭炮齐鸣(武汉1994年开始禁鞭)。
初一:
听动静:五更时鸟雀鸣叫则主丰年,群狗乱吠则主乱象。
观天色:风宜北,谚曰“北风吹到南,无钱也去担,南北吹到北(Be),有钱也没得”。
出方:初一起来,衣冠整齐,以酒酹地,拜天地家神,年幼拜尊长,然后燃鞭出门,向喜神方拜,称为“出方”。
头三天:
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向外泼水,也不能扫地,以免走了“财喜”。
拜年:初一拜父族,初二拜母族,初三拜妻族,否则就是“欺祖灭伦,宠妻灭母”。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否则便一年走下坡路。
送年:初三后可继续拜年,但要开始焚香敬神了,各寺僧侣出来沿家收年饭,施主们都不吝啬,谓之“越把越有,富贵长久”。
春节期间,武汉娱乐很多,有跳狮、杂技、朝山进香等等。建国以后这其中拜年的习俗仍在延续,但形式已有很大变化,初一、二、三仍是拜父母、岳父母、邀亲友聚餐,或带孩子逛公园。近三五年才开始去酒楼订年饭、外出旅游等。
武汉风俗-煨汤待客
许多地方卖猪肉,都是连骨头带肉一起卖,买肉的人不愿要骨头,找熟人买,尽量少搭点骨头。武汉人买肉不一样,喜欢要骨头,特别是排骨,争相购买。排骨供应少时,人们起早床去耐心排队等候,或者找熟人,想方设法买排骨。因为武汉人讲究煨排骨汤待客。如果贵客来了没有排骨汤,那是很失礼的,好像降低了待客的规格,对客人不够热诚,大方。作客的也会觉得没有受到盛情的招待。 地道的武汉人煨汤待客,并不只是把排骨汤当做席上的一道菜,而是在吃饭之前,先给客人盛一大碗,让客人吃肉喝汤。客人酒足饭饱之后;热情的主人还要劝客人再喝一碗汤。外地人开玩笑说:武汉人"奸"得很,客人去了,光用汤也把你灌饱了。多来个把客人,只消往沙吊子(煨汤的器具)里添瓢水就行了。
武汉人喜欢喝排骨汤,除了待客,人们也常煨汤改善生活,或为病人、产妇补养身体。
武汉风俗-除夕凌晨吃年饭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
这些人家从旧历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就忙着办年货,忙到腊月二十九日进人高潮。这一天,所有该炖、该煮、该炒、该炸、该蒸的菜肴,都要制成半成品,并把年饭要吃的菜看准备好。每样菜都象征一个好兆头,如一个熟猪头代表福,大块熟猪肉代表禄,用笋丝、千丝、粉丝、胡萝十丝加上黄花、木耳、香菌、芹菜等一起炒成的素什锦代表寿,用肉丸、鱼丸、豆腐丸象征"三元及第"(武汉人"丸"字发音为"元"),用油炸全鱼象征"年年有余。等。烹制好这些菜看,已是深夜时分。讲迷信的人就?quot;转钟"(武汉土话,指时钟转为零点,以后供神祭祖,然后吃年饭。全家老少,欢聚一堂,边吃过谈,欢声笑语,持续几个小时,一直闹到东方发自,天明大亮。这也是个彩头,叫做越吃越亮。预示着来年大吉大利。
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掌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如果每人都分得了碗筷,还有剩余的,那就意味着来年要添人进口;如果缺碗少筷,就会结这顿年饭罩上阴影,因为讲迷信的老人认为这预示着他们在来年将面对不幸。
大年初一的习俗有吃饺子、拜年、给压岁钱等。
吃饺子或汤圆:大年初一早上北方人的习俗是吃饺子,南方人的习俗是吃汤圆。吃饺子的寓意是一年交好运。汤圆又叫元宝,吃汤圆就是得了元宝。
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现在拜年多为到亲朋好友家里祝贺新春。
放开门炮仗,拜年,聚财,吃饺子,给压岁钱不能用剪子,刀,不能喝多酒,
我给长辈拜年,给小辈发红包,早歺吃汤圆或吃午糕
安徽春节习俗介绍:
春节:大年初一,大家都穿戴一新,幼辈向长辈拜年,大家依次向祖宗拜年,同辈之间也互相恭喜。
这一天,讲究忌讳,不动刀剪,不拿针线,不下锅煎炒(忌吵),不沾扫帚,不向门外泼水,不打碎杯碗器皿;
不打骂儿童。认为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他灾祸。祁门县还有“喊年”的习俗。
即正月初一、初二两日,由村中年事最高的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
大年初一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迎接新春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习俗活动来祈福、祭祖、迎财等等。下面是一篇大年初一习俗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大年初一是春节的第一天,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围绕着这个特殊的日子,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这些习俗活动代表着人们对未来的祈愿,也承载着世世代代相传的历史文化。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是祭祖活动。在大年初一这个传统佳节,人们会在家中的神龛或祖先牌位前,烧香祭拜。在祭祖时,人们会向祖先们表达敬意,向他们祈求平安和幸福。这个传统习俗不仅代表着家族血脉的延续,更让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更加紧密,也让人们更加明智地认识到自己的根和前辈的功绩。此外,大年初一还有迎财、拜神、除旧布新等种种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换上新衣服,准备各种年货。在街头巷尾,有许多摆满各种小吃和饮品的小摊,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到各种美味佳肴,尽情享受新年的快乐。除此之外,还有燃放烟火、看春晚等传统习俗。当夜幕降临,各种烟花爆竹在空中燃放,照亮着夜空。而春晚则是成为了无数人迎接新年的一个重要节目。人们会全家团聚在一起,观看这场盛大的晚会,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大年初一是我国文化中最为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在这天,人们会围绕着各种传统的习俗活动,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祈愿。这些习俗代表着对过去的敬畏、对未来的信仰和祝福,也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享受传统习俗的美好,迎接新年的到来。
1.
首先是送穷,反映了中国人民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
2.
其次是开市,店家会在这天恢复营业,而在这天放鞭炮象征着今年店铺会大吉大利
下一篇:美国夏威夷旅游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