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开幕,本届博览会以“深化文旅融合 畅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展览面积达10万平方米,创新融合“展、演、销、游”四大功能板块,全方位呈现文旅产业新业态、新场景与新机遇。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副主席兼秘书长何亚非应邀出席开幕式并作主旨发言。
以下为致辞全文:
金秋九月,楚韵悠扬。在这充满收获与希望的时节,我谨代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与各位相聚在“大江大湖”的武汉,共同见证2025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的盛大开幕。
当前,全球旅游业站在复苏升级的风口。从中国市场看,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法国、丹麦、美国等多国一季度国际旅游收入均实现增长。这份稳健复苏的态势,恰与“AI+时代”的技术浪潮相遇,为文旅融合开辟了新思路、新实践,也让我们对“深化文旅融合畅享美好生活”的主题有了更深刻的探索。
去年首届博览会在天津成功搭建高质量交流平台,今年落地武汉,将城市特质与产业追求深度契合,这与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保护山地资源、传承山地文明、促进山地经济、造福山地民众”的理念同源——无论是平原湖畔的创新,还是山地高原的实践,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文旅价值的探索。接下来,我想围绕文旅融合的核心价值,分享几点思考:
第一,AI+时代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能”,催生新思路与新实践。AI技术正打破文旅体验的边界:山地旅游中,智能导览系统可精准讲解文化遗址历史,还能实时监测生态数据;沉浸AI技术能还原高原民俗,让游客通过体感交互参与传统节庆;低空文旅借助AI航线规划,实现“安全观景”与“生态保护”双赢。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亚太山地旅游发展报告》显示,AI赋能的户外探险、数字文旅等产品已成市场主流,让绿水青山与文化瑰宝以更可持续的方式走向大众。
第二,文旅融合需凸显“全经济”属性,成为产业升级纽带。它早已超越单一领域,联动多经济板块共同发展。湖北恩施大峡谷依托喀斯特地貌举办国际山地自行车赛,将“生态资源+体育赛事+乡村经济”深度绑定,赛事期间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5%,富硒土豆、恩施玉露等农特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40%;武汉江夏区依托梁子湖生态资源,打造“农耕体验+研学旅游+农产品定制”模式,游客可参与水稻种植、淡水鱼捕捞,还能定制“梁子湖生态礼盒”,让文旅红利直连农业产业链末端。这种“文旅+全经济”的融合,正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第三,文旅融合是筑牢“文化与国家认同”的重要载体。它让中华文化从典籍走向生活,让人们在体验中深化认同。借助AI技术,游客能在荆州楚王车马阵景区“穿越”回战国时期,通过全息投影“参与”楚王出行仪式,感受楚文化的雄浑气魄;湖北省博物馆打造的“编钟AR互动”项目,让游客用手势“敲响”虚拟编钟,亲身体验礼乐文明的魅力;2024年以来,湖北推出的“非遗进景区”活动,让汉绣、武汉面塑等技艺在武当山、神农架等景区常态化展演,全年吸引超800万人次游客参与。从“知道”到“热爱”再到“认同”,文旅体验让国家认同感在潜移默化中扎根。
第四,文旅融合精准回应“人民精神需求”。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人们对“心灵滋养”的渴望愈发强烈:户外探险帮都市人释放压力、找回自我;康养疗愈旅游让退休群体在青山绿水间调养身心;文化研学让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历史、树立理想;博物馆夜游则为忙碌的人们提供片刻文化静谧。文旅融合不仅丰富了生活场景,更让每个人在文化中找到归属感、在自然中获得心灵慰藉,真正实现“畅享美好生活”的追求。
各位同仁,全球文旅产业正处于复苏升级的关键阶段,市场需求多元分层与可持续发展已达成共识。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愿以本次博览会为纽带,与各方深化合作,在AI+文旅、全经济融合等领域持续探索,让更多人感受山地之美、文化之韵,为全球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图文来源:国际山地旅游联盟
一审:张雯雯
二审:鲍港
三审:张翼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