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丨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去商场里吃饭,越来越“安静”了?
走进一家装修精致、人声鼎沸的餐厅,满心期待一顿热火朝天的盛宴。
结果,透过明亮的开放式厨房玻璃,你看到的不是颠勺的火光和飞舞的食材,而是一排排不锈钢台面和微波炉,厨师们气定神闲,没有油烟,没有炒锅的碰撞声,只是默默地撕开一个个塑料包装,加热,然后摆盘。
整个后厨安静得像个实验室。
今年初,“水饺界天花板”袁记云饺被爆出馅料是冷冻的,饺子皮也非现擀,所谓的“现场手作”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表演。
这一事件像一根针,瞬间刺破了笼罩在餐饮业上空的最后一层窗户纸,引发了全网关于“餐厅表演化”的激烈讨论。
大家猛然惊醒,原来我们钟爱的酸菜鱼、梅菜扣肉、鱼香肉丝,那些我们以为是厨师们匠心独运的美味,很可能都来自同一个中央厨房,甚至是同一个代工厂的流水线。
我们支付了现炒菜的价格,吃到的却是成本低廉的料理包。
这感觉,就像是花钱看了场3D电影,结果发现演员都是CG合成的。
问题来了,为什么?为什么中国的商场餐厅,尤其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连锁品牌,几乎在一夜之间,集体倒向了预制菜的怀抱?
这背后,究竟是商家们为了利润的“同流合污”,还是另有我们看不见的“难言之隐”?
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先算一笔账,一笔让所有餐饮老板都夜不能寐的账。
开在大型商场里的餐厅,表面风光,实则步步惊心。首先是租金,这块“压舱石”能占到营业额的15%-20%。
然后是人力,这才是真正的大头。你可能不知道,早在2005年,济南一个鲁菜大厨的月薪就能轻松过2万,而那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才刚刚突破1万元。
二十年过去,如今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团队,每月的人力成本就是一笔惊人的开销。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几年前的报告,光是原料进货成本,就能吃掉餐厅营业额的41.87%。算下来,租金、人力、原料三座大山,几乎压垮了所有利润空间。
这时候,预制菜带着“救世主”的光环出现了。
一份研究报告的数据直白得有些残酷:使用预制菜,餐厅的荤菜和调味品成本能直接降低17%,而人工和租金成本更是能节省高达60%,整体净利率可以奇迹般地提升14个百分点。
我们再来看一个更具体的例子。
抖音博主“张言一(外卖大神)”从2023年起,就通过视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一个人,一间小店,不开火,只靠预制菜料理包,就能轻松撑起一家外卖店,而且利润可观。
以一份普通的卤肉饭为例,如果店家坚持自己现做,净利润可能只有区区0.5元;而如果从工厂直接采购预制菜包,净利润可以飙升到8元。
再比如辣子鸡,1688平台上200克的批发价仅为5.9元,在外卖平台上可以卖到18.8元,利润超过三倍。
这种降本增效的诱惑,对于在盈亏线上挣扎的餐饮企业来说,根本无法抗拒。
这不再是一个关于“要不要保留锅气”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明天还能不能开门”的生存问题。
如果说成本是推着餐厅走向预制菜的无形之手,那么越来越严格的法规,就是一道道明确的路障,直接堵死了传统烹饪的道路。
很多消费者可能没注意到,我们现在逛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其消防和环保标准已经今非昔比。
2019年,国家发布了《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管理规则(试行)》,其中明确规定,商场内的餐饮,特别是位于地下或采用开放式厨房的,要严格限制使用明火(燃气),大力推广使用电加热设施。
同年,新的《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制要求》(GB 37488一2019)出台,对室内PM2.5等可吸入颗粒物提出了比1996年旧标准严格得多的要求。
研究显示,中式爆炒产生的油烟,其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能达到国家标准的26倍以上,比路边扬尘还要夸张。
这两条规定叠加在一起,几乎宣判了传统中式爆炒在现代商场里的“死刑”。
没有了燃气灶的熊熊烈火,哪来的“锅气”?严格的排烟和空气净化标准,又让每一缕“烟火气”都变成了需要高昂成本去处理的“污染物”。
于是,餐厅们发现,最简单、最合规的选择,就是放弃明火,改用电磁炉。
而电磁炉,正是预制菜料理包最完美的搭档。只需“水煮或微波炉加热”,整个过程无明火、无油烟,完美符合所有规定。
这是一种无奈的妥协,也是一种精明的适应。商场变得更安全、更整洁了,但代价是,我们的餐桌失去了最生动的那部分灵魂。
当预制菜解决了生存和合规两大难题后,资本的涌入则彻底将其推上了神坛。
对于追求快速扩张和稳定回报的资本来说,传统餐饮业简直是个噩梦:厨师手艺有好有坏,品控不稳;开店速度慢,难以复制。而预制菜模式,完美解决了这些痛点。
它实现了味道的“标准化”。无论你在北京还是广州,吃到的西贝莜面村、小南国的菜品,味道都高度一致。
这种稳定性是连锁品牌的核心生命线。
它实现了模式的“可复制”。中式快餐品牌“老乡鸡”的招股书中,就明确列出了采购预制菜狮子头等项目。
有了标准化的产品,品牌可以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店,抢占市场,形成规模效应。
然而,当商家、法规和资本三方合力,将预制菜推向“全面胜利”时,坐在餐桌另一端的消费者,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愤怒。
最大的症结在于“知情权”的缺失。消费者普遍认为,自己被蒙在了鼓里。
就像最近罗永浩炮轰西贝一样,大家并非完全不能接受预制菜,但反对的是餐厅卖着预制菜,却不明说,营造一种“大师现炒”的假象,这是赤裸裸的欺骗。
更深层次的,是一种饮食文化的失落感。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锅气”,是“烟火气”。
那是一种食材在高温中与油脂、调料碰撞、升华后产生的独特风味,是衡量一个厨师技艺的标尺,也是抚慰中国人肠胃的密码。
而预制菜,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难以复制这种灵魂。它带来的是一种“标准化味道”,安全、稳定,但千篇一律,毫无惊喜。
这种文化冲突在2025年春节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预制菜年夜饭“在一片骂声中卖爆”,电商和商超赚得盆满钵满,传统饭店的年夜饭业务则遭遇重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那年春节,朋友圈里晒年夜饭的人突然变少了。
因为大家发现,你家的“硬菜”和我家的“大餐”,很可能来自同一个厂家,晒出来徒增尴尬。
同时,对健康的担忧也从未停止。
“预制菜进校园”的话题屡次冲上热搜,家长们对高盐高油、营养流失和潜在添加剂的忧虑,真实而迫切。
一份预制梅菜扣肉的盐含量可能就占了每日推荐摄入量的一半;菠菜中的维生素C在经历冷冻和反复加热后,可能只剩下新鲜烹饪的三成。
这些数据,让每一位关心家人健康的消费者都无法安心。
就在我们讨论的当下,好消息是,变革正在发生。
2024年3月,国家层面首次明确了预制菜的定义,结束了其“身份不明”的混乱状态。
而根据最新消息,由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指标,并可能将“餐厅明示使用预制菜”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未来,我们可能无法再回到那个每家餐厅都有独特味道的“慢时代”。
但当预制菜的身份被摆在明处,当“现炒”成为一种值得付费的稀缺品质,当消费者拥有了真正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市场的天平才会重新回归平衡。
下一次,当你走进一家商场餐厅,或许菜单上会清晰地标注着:本菜品为“现炒”或“预制”。
到那时,你会如何选择?
来源:预制菜“明示”,为何成为餐饮行业痛点?
2025-09-12 15:51·红网·红视频
来源:预制菜国标草案已过审,首提“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 罗永浩发声:万众期待
2025-09-13 16:39·红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