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间顺序有以下风俗:
正月初一——早晨打开门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之后是到亲朋好友家拜年或是打电话问候,说声“过年好”,祝福每个人全年都是大吉大利。
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要用糯米粉做豆沙馅汤圆食用,预祝未来一年工作圆满、顺利。
三月三——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或登高或临水游览家边游玩边采集。
五月五端午节——吃咸鸭蛋、粽、饮菖蒲雄黄酒及馈赠绿豆糕等暑败火食品。
八月十五中秋节--在花月圆夜边吃月饼边赏月其汪玉霞酥饼松、酥、香、甜饮酒赏月等点心
九月九重阳节--人们习惯饮菊花酒吃蜜汁甜藕,因为冬季武汉气寒冷,所以人们多食补牛肉、羊肉、狗肉,除此之外家家都习惯用陶罐煨汤待客。
腊月初八——人们习惯用糯米、红豆、杂等煮腊八粥,家家户户喝腊八粥。
节日习俗
1、扫尘土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了,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2、贴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1.除夕
我国人民十分注重旧历除夕的全家团聚,这一天要吃年饭,也叫团年饭,全国各地皆然。吃年饭的时间,一般在晚上,也有在中午的,但武汉的一些人家却安排在除夕的凌晨。为了使这顿年饭吃得欢乐,开始拿碗筷时要注意,拿上桌的碗筷只能多,不能少
2.食俗
武汉饮食最具特色的菜肴是排骨煨藕汤。武汉人很爱喝场,一星期没喝场就感到好象“渴了油”,即肚子里没有油水。所以,武汉的排骨价格很高,人们半夜起床去排队买排骨的现象是外地人无法理解的。
3.过早
“过早”是武汉人用早餐的俗称。人们常说“广东的吃,上海的穿,又吃又穿在武汉”。武汉地处华中,风俗习惯融汇东南西北,于是有了“俗具五方”的说法。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关系,武汉地区人们很早就养成了户外“过早”的饮食习俗。
4.舞龙
古人把龙视为祥瑞之物,尚能行云布雨,因此,每年春节玩灯舞龙,其意在于希望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不论高龙滚龙,舞龙者都是统一身着与龙同色的服饰,头系绸巾,腰缠彩带,使之与龙浑然一体。
5.横渡长江
至今,武汉以举办了29届横渡长江活动,并与1991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横渡长江节",以"横渡长江"为中心,举行系列商贸交流和大型艺演出等活动。广邀四海嘉宾云集武汉,畅游长江,观光三镇,领略古楚文化,感受今日文明。
6.甘蔗节
五十年以前,武昌举行一年一度的甘蔗节。那时,武昌流行一首民谣:“三月二十八,洪山敬菩萨,钱多吃甘蔗,钱少吃麻花。”三月二十八是夏历的三月二十八日。东岳是守护泰山的神祗。
7.婚俗
在武汉方言中,将某物套在某物中称“筒”,两双鞋套在一起,自然就是“筒鞋”了。它正合婚礼上的一句口彩话--“同偕到老”,故被当作是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的象征物。在婚礼之前,要铺床,将床褥、床单及龙凤被、鸳鸯枕及百子帐等床上用品等铺在床上,撒上各式喜果吉祥之物。
8.丧葬习俗
武汉丧事风俗:老年人走的时候要有子女在旁,才方便说下最后遗嘱之类的话。布置灵堂,灵堂设在堂屋中,灵堂前壁上布置个“奠”字,“奠”字下面是供桌,供桌上面放鱼、肉、馒头水果之类的。
初一拜年必须要长辈或者左邻右里,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民俗专家告诉记者,其实拜年时跟除夕守岁直接相关的。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了年兽,所以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
初二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需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的。其中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
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初五又被称为“破五”,这一天对于商家来说是个大日子,祈求一年财源广进,迎财神正是这天。 “商店这天要开张,放鞭炮。”
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此外,还要喝一种素菜汤,这种汤是用菠菜、青菜等七种蔬菜做成的。
说到武汉人的过年习俗,那可就要从腊月二十三说起了。过年的架势从这一天就开始了。这一天,家家户户“打扬尘”,“尘”跟“陈”同音,也就是除旧迎新的意思。
腊月二十四,就 是过小年了。关于过小年到底是哪一天过还有蛮多讲究,老话说“君三民四王子二十五”,意思就是皇帝腊月二十三过,王子大臣腊月二十五过,老百姓腊月二十四过。
接下来,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割鱼肉;二十七年事毕;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样样有,三十夜桃花谢。”
腊月三十——武汉人最重视的节日,俗称"过年"。这一天,全家欢聚一堂,吃一顿丰盛的团年饭。
年饭一般要用"三全"(全鸡、全鱼、全鸭)、"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等。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在晚间的。吃饭前,人们先在门外点一挂鞭炮(现已禁鞭),放完鞭炮即关上大门准备开饭。
正月初一天一亮,鞭一放,就可以半开大门出门(封门钱纸留一头在门上)。出外拜年了。
初一电话或者村里拜年,初二开始拜亲戚的年
烧新香,又叫烧清香,就是邻里或亲朋家人若上一年有人去世,大年初一首先要去给死者拜年即到墓前为死者烧纸、鸣炮、磕头,然后再到死者家中给其家人拜年,主人要设宴款待。亦有在家设灵祭拜,就无需去墓前。烧新香要早,拜年次之,取“亡人为大”之意。而逝者家里,对联是用白纸,表示家里新去世了人,第二年贴黄纸对联,第三年贴绿纸对联。三年后才能贴红纸对联,即表示三年守孝期满。
烧新香习俗起源古扬州吴越之域,具体年代无从考证。其习俗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如今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等等依旧赓续。
刚到武汉的外地人,大多会被武汉人吃早餐的阵仗震惊到:一条街上摆满了早点摊子,各个摊子前都围满了食客,有人等着一碗热干面,有人盯着自己的那只面窝,还有人会捧着一块豆皮……这些标志性的早餐,意味着大武汉一天的开始。
与广州慢节奏的饮早茶不同,武汉人通常来不及坐下慢慢吃,手里捧着或者包里装着,匆匆就赶着上班或是上学去了。于是这热干面、豆皮、面窝就跟随着人们,穿梭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
这是武汉每天一次的全城运动,叫做“过早”。
一、说媒
媒人牵线,说合双方。一般有三种情况:
1、大多情况下,是男方托媒到女方说合;
2、少数也有女方托媒的;
3、媒人主动为男女说合。
旧社会媒人说合很重要。有“媒妁之言”、“媒八餐”之说。共和国成立后,多为“自由恋爱”。
二、上门
上门是指婚约基本有个头绪之后,男方备有一份礼物,由媒人陪同到女方“上门”。主要意思是把未来女婿送给女方父母看一看,如满意认可,就基本上定下了这门婚事,以后毁约者为数很少。
三、定婚
旧时黄陂一般男女定婚,都是遵从“父母之命,毁妁之言”,注重“门当户对”和“生辰八字”。
定婚时男方备有酒席,请族中有名望者和亲戚婄媒。男方以布料、衣物托媒人送给女方作为信物。女方接受后,这门亲事就正式定了下来。
四、报日
婚姻是人生大事,男女双方都很重视。什么时候“成亲”,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好日子。双方约定某年某月某日婚嫁后,男方就正式以书页的形式通知女方——“报日”。报日这天男方要向女方送来礼品、礼金。此后双方就积极筹办婚事。
五、要媳妇
“报日”之后,结婚之前,还有一个“过场”——“要媳妇”。
“要媳妇”是指男方父母随同媒人在儿子结婚前某日,备有礼物亲自出面到未来的“亲家”要媳妇。这一环节也是“低头接媳妇,抬头嫁姑娘”的一个环节。它个覅不婚姻的正规性和严肃性——是通过“三媒六礼”到女家“接”过来的。它警示了男方今后千万不可马虎,一定要负起婚姻的责任大事。
六、搬嫁妆
结婚前两天(也有前一天或者当日清晨的),男方多人到女方“搬嫁妆”。
搬嫁妆前,女方将准备好的嫁妆都排列有序地摆置于中堂,名为“亮嫁妆”。男方来女方搬嫁妆时,女方要招待,还要给脚力——“封利市”。特别是对背帐子、挑百子桶(马桶,内置柏枝,寓意多生子女)和搬“小家业”的人“利市”(红包)要封大些(“小家业”指围桶脚盆)。
搬嫁妆回到男方后摆置于新房,并由有儿有女的妇女“铺新床”放元宝(鸡蛋)于床头,还要说彩。
七、迎亲
女方出嫁的头一天,特别是午后,女子就要少吃东西,一般只吃点元宝——鸡蛋,以备第二天“盘婚”(即“闹房”。如盘婚时,新娘要大小便,就被认为是很不雅的事情)。并请礼宾人“开脸”(也叫“开眉”。就是有线扯光脸上的汗毛)。
上轿前要着婚装(一般多为红色)、梳妆打扮、涂脂抹粉、头上戴花,搭“盖头”(头上搭一大块绣花的红头巾)。
男方一大早发轿迎亲。到了女方门前就要放鞭炮、“投帖”、“封利市”(发红包)。女方伙伴或亲友一次一次地“挨轿“拒不开门,并一而再再而三地“嬉钱”(要红包)凑热闹。男方三番五次地“把利市”,直到开门女方上轿为止。这就是“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的再一次演绎。
迎亲花轿返程不能走同一条老路,要从“新路”回来,中途换人不歇轿。这是规矩,不能违反。
八、拜堂
花轿到屋,鸣炮奏乐。牵娘(要儿女双全的女)打开轿门,牵出头上仍搭着红头巾的新娘到中堂与新郎一同“拜天地”。然后拜祖宗、拜父母,最后夫妻互拜后,双双进入洞房。新郎先向新娘行大礼,然后轻手轻脚揭开新娘头上的红头巾,相视而笑,双双坐于床沿喝交杯酒。意为两心相印、两口相和(“喝”与“和”谐音)。拜堂这天,大户人家还行彩堂礼,形势非常隆重。
九、闹房
“闹房”又叫“闹新房”或“闹洞房”、“盘新姑娘”,是一种热闹喜庆之举。
新娘进房后就开始“闹房”。“新婚三天无大小”,男女老少都可与新娘说笑嬉闹。特别是到了晚上,全村老幼都要到新房说笑哄闹一番。闹房不分上下,言辞有荤有素,有雅有俗。或说“四言八句”,或猜谜语说笑话,或说三句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热闹什么都可以说。新娘新郎都只能笑而不可生气发脾气。因为大家都是高兴而来制造一种喜庆的热闹气氛。
十、回门
婚后第三天,由新娘的兄弟(叔伯房兄弟亦可),送梳头油和花生(意寓花胎生子,有儿有女)去新郎家接姑娘、姑爷双双回门(回娘家)。并在当天太阳落土之前送回男方。“回门”这天,娘家村里人一般都设有“盘女婿”的种种闹剧,其意是以多种形式哄闹嘻笑,使结婚的喜悦气氛延续,给人留下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
武汉没有送伞的习俗,只有送花的习俗
上一篇:张家口去承德旅游团报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