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摄影报道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炎热,羊肉汤似乎和夏日饮食习惯有些不搭,可是在四川省威远县,分布在大街小巷的250余家羊肉汤店,依然有不少食客光顾,有的餐馆夏季单日营销额甚至超过冬季。
威远羊肉汤(受访者供图)
四季三餐,羊肉汤是威远人饭桌上的常客。如何将这一碗汤鲜味美的羊肉汤“端出去”,让更多人品尝到特色滋味,领略一方风土人情?一手抓生产,着力打造黑山羊全产业链,一手抓消费,制定标准、改造门店、发展连锁经营,打响威远羊肉汤品牌,这是威远给出的答案。
5月14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威远县,探访威远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对话羊肉汤店老板,寻找威远羊肉汤“走出去”的底气何在。
羊肉汤店内的墙绘
待产母羊住“单间”
选育优质品种扩大黑山羊养殖规模
站在威远县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内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楼顶平台,向远处眺望,一排排白墙灰瓦徽派建筑风格的羊圈映入眼帘,蔚为壮观。标准养殖示范区、扩繁区、核心育种区,一共65栋平房组成的圈舍向山上延伸,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中心、秸秆综合利用中心等配套设施坐落在山下。
威远县黑山羊农牧循环产业园
基地营养技术员夏理遥指着对面的扩繁区说道,里面有妊娠室、空怀室、产房、保育室。以产房为例,每只待产母羊都有一个单独的圈舍,享受全智能化的环境控制设备,包括温度、空气等智能调控,还配备了机械化的撒料车和清粪设备,为母羊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待产环境。
在标准养殖示范区的自动低栏示范舍中,记者注意到,每只羊的两只耳朵都有一个标牌,左耳朵是防疫标牌,右耳朵上的牌子则是一串编号。“这个编号就相当于它们的身份证,录入系统后可以识别出他们的身份信息,父母是谁、下一代是谁,方便做种源系谱,基因筛选,选育优质品种。”夏理遥解释道。
每只羊都有自己的“身份证”
下一步,公司将通过联农带农机制,共创共富机制,将优质黑山羊与恒合社社员、养殖户联合扩繁,不断扩大威远黑山羊养殖规模。
祖孙三代传承技艺
改造门店让食客了解美食文化
威远羊肉汤以威远本土黑山羊肉、羊骨为主料,辅以独家中药秘方和少量佐料,采用“生铁鼎锅”精心熬制而成;其汤汁乳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配以威远本地七星椒制成的蘸碟,嫩爽鲜香,回味悠长。
羊肉汤馆
中午时分,临近威远城南汽车站的一家名为“土羊子早晚羊肉汤”的店内,29岁的李泓宇忙着招呼客人坐下,他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和羊肉汤打交道,父亲李德友是“威远羊肉汤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几个叔叔也都从事着羊肉汤产业相关的工作。
餐馆门口,两口铁锅冒着热气,案板上摆放着煮熟的羊肉、羊杂等,几名客人落座,点好菜,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就端上了桌。
这家店自1999年开店至今,已有26年。“厨房的设备除了铁锅没换,其他的都在不断更新。”李泓宇说,2022年,门店进行了改造,通过增加墙绘、宣传栏、标牌等,让食客更加了解威远羊肉汤的文化内涵。
作为威远羊肉汤协会的秘书长,李泓宇正在盘算两件事,一是将羊肉汤店开到外地去,二是制作羊肉汤预制菜,他有信心把威远羊肉汤品牌打响后,越来越多的食客会喜欢上这一美食,哪怕是夏季中午,也愿意坐下来品尝。
年内补齐产业链条
申报品牌助力威远羊肉汤“走出去”
2022年以来,威远县高度重视威远羊肉汤全产业链发展,着力打造集选种、繁育、养殖、屠宰、加工、冷链、餐饮及预制菜于一体的黑山羊全产业链。2024年全县工商注册登记羊肉汤店面250余家,黑山羊年出栏22万只,威远羊肉汤全产业链年产值达15亿元。
“我们正处于补链阶段,产业链前端和后端都比较完备,目前正在镇西镇建设屠宰精分割冷链基地,待今年完工后,产业链将实现闭环。”受访时,威远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谢鹏跃毫不遮短,直截了当地说出了产业链发展情况。
实际上,除了产业链有待完善,威远羊肉汤还面临着商标申报难、受众有限、市场竞争大等瓶颈。针对这些问题,威远县也在积极谋划,一一破局。
在品牌保护方面,威远县已经完成域名注册,正在筹备威远羊肉汤集体商标注册、威远黑山羊地理标志申报等工作,即将发布地方标准《威远羊肉汤制作流程》。
此外,威远还制定了《威远羊肉汤“走出去”推广实施方案》,锚定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成体系的目标,重点任务包括:构建全产业链体系、深耕形象店建设、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实施全媒体宣传推广、拓展连锁经营网络等,对威远羊肉汤“走出去”提供多维度支撑,力争在威远黑山羊养殖、特色产业、重点项目、产品创新、品牌推广等方面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