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人流如织,同发面馆在三期首开区试营业。还未到午市,店内人气已上来,不少老街坊和老顾客早早赶来,重温记忆中的味道。
进店点一碗骨汤清面或一盘三鲜饺子,切一个熏酱拼盘,再点上两个小菜……人们边吃边回忆当年老道外的生活点滴,一边感慨老味道,店内一片老友聚会的喜庆氛围。店主肖磊忙开了花——他要和老街坊、老顾客打招呼,还要照顾到慕名而来的新食客。
近30年后搬回原址,“真的回家了”
同发面馆1964年在同发头道街上开店。上世纪90年代,同发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拆迁,随后建成了现在的景阳世家小区。“那个时候,我们就搬到北十四道街接着开了熏酱饺子店,一直经营到2021年。2024年时,我在道里区河洛街又开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同发面馆。”肖磊说,他在同发头道街出生、长大,对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的每一个院子、每一个胡同都很了解,也很有感情。“自从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开始维修改造,规划引进业态,我就一直想把我们家这个老店重新开回去。”
让同发面馆重回原址,是店主肖磊多年的心愿,更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现在站在北头道街与同发头道街的交会处,肖磊难掩激动,“我们这次最终把店址定在这儿!同发面馆,这次是真的回家了!”
历经多年风味特色不变
同发面馆店里张贴着家族几代餐饮从业者的合影,也挂着一块“老王头熏酱饺子”牌匾。肖磊介绍说,同发面馆的熏酱技术延承自老王头熏酱,他是第三代传人之一,这是家族餐饮的传承,也是对王老爷子的致敬。
王老爷子是肖磊父亲的表哥,上世纪50年代是哈尔滨肉联厂的技术骨干,据说在哈尔滨熟食界“也是元老级别”。老王头熏酱饺子馆是王老爷子当年和子女们共同在老道外经营的店铺,所有熏酱王老爷子亲手制作,店面经营采取“当天买原料、当天现做、当天售完”方式,力求保持品质与味道,也由此成为哈尔滨熏酱界的传奇。熏酱饺子馆经营十几种熏酱、三种特色水饺,每天每样不多做、卖完就关门——这也是老道外一些老店的共有个性。老王头熏酱招牌熟食有丸子、叉烧肉(叉烧排骨)、松仁小肚、风干香肠、圆肘、鸡丝卷等。
1964年,肖磊家在同发头道街开了第一家面食店,起名为“同发面馆”,手工制面,猪骨熬汤,加上延承“老王头熏酱”技术制作的熏酱熟食和特色小菜,面馆迅速有了大批回头客。
肖磊告诉记者,同发面馆历经多年,始终保持着经典老味道。“以北三道街为代表的摊位熏酱,既有国营大厂的严格标准,又加入了自己对熏酱风味的把握,逐渐发展成了哈尔滨的特色熏酱小吃,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特点,基本都是手把手一代传一代,历经多年自己风味特色能依旧不变。”
新店洋溢着满满的老道外气息
为了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三期首开区新店开业,肖磊筹备了大半年,布陈老道外老物件,“把小时候的记忆碎片一点一点拼合,重现同发头道街一带的年代场景,让老道外人一进店就能发现满眼都是久违的熟悉和亲切感。”
店里,搪瓷灯罩的路灯、钱塘线编号木质电线杆、“小吃铺”“文明院”“爱国卫生升级赛甲级单位”“公用电话”等牌匾和老道外街路牌,以及木匣收音机、卡带式录音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饭盒和保温杯、八十年代的饼干桶等老物件,瞬间把人拉回到老道外那个年代的大院生活。
记者注意到,店里还挂着一张由道外区服务局1977年制定的哈尔滨饮食业主食品(质、价、量)三公开统一价格表,上面标明了每一种食品的用料配比和定价,让那个年代满满的匠心感刹那间鲜活起来。
老字号情怀:7元一碗面,管饱
“同发面馆三代人传承老手艺,在保持地道风味的同时,也在根据顾客年轻化的趋势,调整着菜品,比如熏酱制品用盐量就减少了三成。这次回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原址开店,还要把老道外的实惠和哈尔滨的热情表达出来,清骨汤拉面7元一碗,免费续面,管吃饱。一顿30元管吃好。”作为第三代传人,肖磊认为同发面馆要与时俱进,既要有坚守也要有变化。
“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传统餐饮更有生命力,更能代表城市餐饮文化的一种特色。”肖磊希望通过中华巴洛克街区这个平台,把哈尔滨熏酱小吃推广给南方游客和本地年轻人,让更多人喜欢上传统小吃,为街区文化挖掘和聚集人气作出“老字号”的贡献。
“按照原址原业态恢复老道外风貌,是街区招商原则之一,公司积极与原址商户联系沟通,促进老字号回归。”哈城发投集团名城公司负责人介绍,这个“五一”期间,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累计接待游客64万人次,创历年同期之最,5月2日游客量达到18万人次,大量游客涌进老字号业态。目前,三期首开区业态每开一店,都顾客盈门,呈现出爆火态势,名城公司将继续加强服务引导,助力“老字号”在街区焕发新活力、实现新发展。
来源:哈尔滨日报
王德宇 张佶 宋怀志 记者:张旭升 文/摄 肖磊/视频
审核:董景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