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碟莲蓉月饼,熬煮着三代人的匠心传承,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演出,根据作家葛亮同名小说改编,导演张肖执导的话剧《燕食记》,即将于5月21日—25日登台国家话剧院剧场。炉灶之间,煎炒烹炸,翻炒的是食材,也是岁月,该剧将带领观众领略岭南百年饮食文化,在几代厨人的悲欢离合中,解锁味里春秋。
院长田沁鑫表示,这部作品是葛亮先生耗时五六年写就的42万字的一部“大书”。话剧改编不仅是对广府饮食文化致敬,更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精神的继承和发展。而张肖则是从剧院品牌项目“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中脱颖而出的,有着优秀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
据悉,《燕食记》被视作葛亮“中国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延续了《北鸢》《朱雀》中对家国历史的关注,并进一步深化了文化书写的层次。评论家赞誉其“于鼎鼐之间见乾坤”,既有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有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作品获豆瓣8.5高分,入选多家2022年度十佳好书榜单,是一部新时代大湾区文学的代表作品。
作品中有师徒决裂的苦涩、时代变迁的辛辣、手艺传承的甘甜,更有藏在每道家常菜里的团圆与遗憾。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话剧《燕食记》将带领繁忙的都市人静下心来,在剧场的两个多小时中,细细品味食物里的人生哲学。即便没有时间通读原著,也可以跟随荣师傅的石磨、五举的炒勺、凤行轻点的菜刀,经历一场从清末到当代的味觉穿越。
葛亮写饮食,更写饮食背后的“人”。茶楼里跑堂的“点心侠”、掌勺的师傅、品茶的食客,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微尘,却在一碟点心、一碗靓汤里凝结成时代的肌理。以饮食为镜,照见的是“一蔬一饭见天地,一味一情写人生”的深层哲思。莲蓉师傅荣贻生“熬莲蓉如熬人生”的专注,徒弟陈五举“食不厌精”的革新精神,茶楼里跑堂伙计的吆喝、食客们的悲欢,构成了一幅以“食”为魂的岭南浮世绘。
正因如此,这次改编,不仅要展现“舌尖上的中国”,更要呈现“心间上的中国”。正如荣贻生所说:“熬莲蓉如熬人生”,当莲子在铜锅里咕嘟作响,熬煮的不只是食材的绵密,更是中国人在岁月长河里“慢下来”的智慧——在急与缓、变与不变之间,守住心中那口“本味”。而这正是原著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对广府饮食文化的深情致敬,更是对“传承与创新”“坚守与变革”的时代叩问——当传统手艺遭遇时代浪潮的冲击,不变的是手艺人对“味”的执着,更是藏在每道菜肴里的人情温度。
导演张肖在剧中保留了原著“以食写史”的叙事骨架,精心打磨“辨味”“熬莲蓉”“改良菜式”等核心段落,让文学中的哲思通过演员的台词与肢体语言自然流淌。原著时间跨度从辛亥革命到近现代,覆盖了粤港地区的社会剧变,商贾政客、市井民生,出场人物众多。面对宏大的时间跨度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剧组选择以“美食大赛”为切口,融入浓郁的港风元素,将观众瞬间拽入充满烟火气的旧日时光。
与此同时,剧目保留了原著中精华的30余个角色,并通过15位演员”一赶多角“完成表演。并借助多媒体和即时拍摄等现代剧场技术,通过捕捉食材的肌理与厨师的手势,让“荣师傅辨味”“五举改良菜式”等经典场景如纪录片般细腻呈现,既保留原著的文学质感,又赋予舞台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粤曲小调与时代乐章即兴碰撞,当剧情推进至香港回归段落,影像中氤氲出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建筑群——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在虚实交织中达到高潮。
供图/中国国家话剧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张丽
上一篇:长春近十万株郁金香竞相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