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史安琪 整理
编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态记忆,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脉。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三千载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遗产,街巷里弄间铭刻着泉城的历史年轮。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联合济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济南老地名》系列报道,通过口述史这一鲜活形式,让老地名背后的乡愁记忆与城市发展形成对话。
在济南市南部山区柳埠街道四门塔景区内,距市区约2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承载千年历史的建筑瑰宝——四门塔。这座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亭阁式石塔,历经1400余年岁月洗礼,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誉为“华夏第一石塔”,1961年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日,四门塔景区工作人员魏山镇带领大家一起认识四门塔,讲述他记忆里的这座千年古塔。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曾这样描述四门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门,中立方墩,墩四面是各坐一像。塔身单层,平素无饰。” 而在《五座中国古塔》中,他更强调其“在中国古塔的演进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世界美术全集》也对其称赞有加,认为 “此塔结构虽简单,却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单层塔中,可谓之无与伦比者”。
关于四门塔的建造年代,长久以来众说纷纭,主要存在前秦时期朗公和尚建朗公寺、东魏杨显叔所建两种说法。直到1972年维修塔顶时,工作人员在塔心柱内部上方发现一方形石板,上刻“大业七年造”五个字,并有高僧法赞送神通寺舍利的记载,才基本确定其建成于大业七年。
这座由大块青石石料垒砌而成的古塔,其建造过程同样充满神秘色彩。在1000多年前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四门塔的建成曾困扰众多建筑学者。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当初承建的施工人员不知如何运石料,后梦见白胡子老头说,“我都是黄土埋到脖子的人了”,受此启发,人们用堆黄土的方法完成了四门塔的建造。
四门塔的阿閦佛佛首,也有着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失而复得”故事。1997年前后,多伙盗贼觊觎阿閦佛,有的因被发现放弃,有的因锯佛首产生火花,误以为佛祖显灵而收手。然而,佛首最终还是在 1997年3月不幸被盗,流落海外。历经5年漂泊,在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12月,阿閦佛佛首终于回归四门塔,并经修复复原。如今,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阿閦佛始终以微笑示人,这段经历也为流失文物回归树立了典范。
作为四门塔的守护人,魏山镇表示,这座古塔背后还蕴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未来将继续为大家讲述,让更多人领略四门塔的魅力,传承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