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鸣沙山月牙泉,春意浸染大漠。深涧桃花灼灼若焰,绿柳垂丝拂碧泉,粉杏缀枝映晴空,千年奇观沙泉共生的画卷上,游人的笑语与驼铃叮咚交织成曲。这幅动人的春景背后,可靠的电力保障犹如一支"隐形画笔",默默勾勒着这幅大漠春景图的每一个细节。
走进鸣沙山景区,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古老的驼队与现代的电力设施在这里和谐共存。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月牙泉上,驼队的铜铃声与变压器的嗡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传统与现代的交响乐。这种奇妙的融合,正是敦煌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导游小马告诉我,他们现在给每峰骆驼都配备了GPS定位器,充电站就藏在景区西侧的胡杨林里。"过去靠扯嗓子喊人找走失的骆驼,现在手机APP能实时追踪。"他掏出终端机给我看,屏幕上的红点正慢悠悠往沙丘移动。
国网酒泉供电公司的保电工作堪称细致入微。针对景区季节性用电特点,他们制定了"花期保电"专项方案。在杏花盛开的一个月里,供电员工24小时轮班值守,重点保障千亩杏花园、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区等关键区域的用电需求。检修员老张说:"花期就二十来天,但游客手机要充电、民宿空调要运转,更别说晚上的灯光秀了。"这种"点对点"的保电服务,确保了每一位游客都能享受到完美的赏花体验。
电力保障的提升直接带动了当地"花经济"的发展。民宿老板王姐告诉我,十年前景区晚上经常跳闸,现在却能同时支撑三百架无人机航拍表演。"以前杏花节卖门票都心虚,现在敢搞夜游项目了。"她翻着手机里的电费账单,语气里带着不可思议。据统计,今年杏花节期间,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5%,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电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升级和供电服务的不断优化。
在景区厕所,我看到了智能节水系统;在沙画体验馆,3D打印机正在工作;在杏花林里,自动喷灌装置喷出的水雾在阳光下形成彩虹。这些现代化设施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稳定的电力供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区还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既环保又经济,成为大漠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电力保障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完善上,更体现在服务理念的转变。供电公司建立了"景区用电需求快速响应机制",设立专属客户经理,为商户提供"一对一"服务。从用电申请到故障报修,都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种服务模式的变化,让商户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便利。
深秋时节,当游客渐渐稀少,电力工人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线路改造。技术员小赵说:"杏花谢了,我们才敢挖沟施工。"他们利用旅游淡季对景区电网进行升级改造,采用特殊材料防止沙粒磨损线缆,提高设备的防风沙能力。这种"隐形服务"的精细度,体现的是对景区长远发展的责任担当。
站在鸣沙山顶远眺,落日将高压铁塔的影子拉得老长。远处光伏矩阵像一片蓝色湖泊,和月牙泉的碧水遥相呼应。我突然理解为什么当地人说"电是新的敦煌壁画"——它不动声色地勾勒着这片土地的现代轮廓,却依然保留着千年沙泉共生的诗意内核。
电力保障与文旅发展的关系,就像月牙泉与鸣沙山的关系,看似独立却又密不可分。可靠的电力供应为景区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文旅产业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电力服务的升级。这种良性循环,正在让鸣沙山月牙泉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电力保障还带动了周边乡村的发展。许多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特产,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供电公司为此专门改造了农村电网,确保每家每户都能用上放心电。这种辐射效应,让"花经济"的红利惠及更多群众。
在数字化方面,景区正在推进"智慧旅游"建设。电子门票系统、智能导览、VR体验等项目陆续上线,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撑。供电公司也与时俱进,运用无人机巡检、智能电表等新技术,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环境保护同样不容忽视。在电力设施建设中,供电公司特别注意保护月牙泉的生态环境。所有线路都采用地下敷设,变电站选址远离核心景区,施工过程中严格做好防尘措施。这种环保理念,确保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回望鸣沙山月牙泉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几盏路灯到现在完善的电力网络,从单纯的白天游览到丰富的夜间活动,电力保障始终如影随形。它可能不引人注目,但却是景区转型升级的关键推手。正如一位老供电人所说:"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游客玩得尽兴,让商户经营无忧,让这片千年奇观焕发新的光彩。"
黄昏时分,我再次来到月牙泉边。夕阳的余晖洒在水面上,岸边的杏花随风飘落,几片花瓣飘进了变电箱的缝隙里。检修员轻轻拂去它们的样子,像在对待一株活的植物。这个细节让我感动——最好的服务,就该是这样温柔又不着痕迹的。
电力驼铃依旧在鸣沙山回响,它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象征,更是这片古老土地焕发新生的见证。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电力保障的持续完善,鸣沙山月牙泉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更多游客领略到大漠春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