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街的荃馨斋酱园 绘图/@陶浒
记得北大街通济坊南侧,有一座古堡式的建筑,是西安市酱菜厂。它原名荃馨斋京酱园,地址就在北大街通济坊紧南的红霞百货商店隔壁。
当年的“荃馨斋”酱园在西安知名度很高,生意很红火,享誉一方。这个店名起得也是有讲究的。荃为青草,馨为香味四溢,斋为店铺的雅称,光从名字上讲,这家京酱园就很不一般。
西安“荃馨斋”酱园的创办人是我在铜川歌舞团的一位团友于长发的父亲于文山,我和于长发在“铜歌”共事八年,如今已是有50多年的交情了。于长发当年身材挺拔,英俊潇洒,在“铜歌”是男主角之一,扮演过样板戏《红色娘子军》中的洪长青、《白毛女》中的大春。我当年在“铜歌”当乐队副队长时,他是舞蹈队副队长,接着我进了编导组,他兼舞蹈教练。后来他先后担任铜川市广播电台台长、铜川市电视台的书记兼副台长,他还创作了3部儿童歌舞剧,20多首歌词,其中《我愿做颗锣丝钉》《小板凳》等获陕西省群众艺术创作二等奖、三等奖,主编《铜川市电视台成立十周年大型文集》。退休后还被聘为陕西省图书评论协会工作。
我俩50多年了一直是好兄弟,尤其是我爷爷朱子训也在西安永盛西酱园干过。那是民国初年前后的事,爷爷1924年就逝世了,我1948年才出生自然没见上。两家上几辈人都和酱园有关系,我1969年中专毕业分配,第一个工作单位就是铜川市酱菜厂。因之,一听长发他爸创办的荃馨斋酱园,就有一种不同一般的亲近感。
据长发说:西安北大街上的荃馨斋京酱园,占地约有三个篮球场大。门面是一座古堡式的建筑,高约20米,半圆形屋顶,两边粗大的石柱上盘旋着两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镶嵌着圆钉的大门上方,是于文山先生手书的“荃馨斋京酱园”六个大字,特别显得苍劲大气,很是醒目。
长发说:我家原住北大街37号,原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对门。即现在的北宁坊。
我在铜川市酱菜厂当过工人,曾被不少人轻视,看不起。在“铜歌”有位姓曾的“文革”中的极左分子,特别爱整人,对我也看不贯,曾私下骂我:“那个作酱菜的不是好东西。”其实姓曾的这货才不是好东西。他爱搞派性,戳事弄非,因为和我都是借调,临时干了不到半年,就被辞退啦!而我这个作酱菜出身的,不到一年后正式调入,还负责乐队的筹备招生。我女儿五岁才有点懂事时,她就知道“做酱菜的”不是好话。一次她犯错,我吓唬要打她,她躲开后就揭我老底,满脸鄙视地笑着说:“你是个做酱菜的!”
于文山
于长发的父亲于文山(又名于秀岐)1912年出生在河北枣强县,家境贫寒,家中勉强靠几亩盐碱地维持生计。于长发的爷爷为使家庭摆脱贫困,送儿子于文山上学,学点文化以图有个好前途。于是,于文山8岁上私塾。虽学习刻苦,但家中实在无力供养,仅上三年就辍了学。13岁时,在北京天桥附近的一家染坊当了三年学徒。16岁他进了北京荃馨斋京酱园做工。于文山是个老实肯干,勤勤恳恳,又聪明好学之人,他虽粗通文墨,但在他喜爱的书法上有天赋,下了几年苦工,很快就写得一笔好字。因之受到了掌柜的赏识,将他安派在账房跑生意。于文山是个干啥会啥,脑子灵活的精干之人,掌柜又调他在前店协助事务。他很快就掌握酱菜全套手艺和经营之道。
于长发与肖建国合作写的《消失了荃馨斋京酱园》一文我详读了几遍,从中我知道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时局动荡,人心惶惶,酱园的生意也每况愈下。酱园的掌柜为摆脱困境,决定在外地开设分号,扩大经营。西安与北平同是古都,又是内地,远离战火,就会相对稳定,是最佳的首选之地。1935年春节一过,就指派精明能千的于文山带几个人先去考察。
经过几天的奔波,于文山一行了解到西安及周边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对酱菜的需求很大,而西安当地还没有较大规模的酱园和作坊。在开店的选址上,东西南三条大街虽然繁华,但房屋土地价格高,所以他们觉得以人口居住区为主的北大街为宜,最后选在北大街中段的通济坊旁边。
于文山的意见很快得到了掌柜的赞同立即调集资金,配齐人员,任命于文山为西安分号的掌柜,马上回西安筹备开店。于文山第一次独当一面开始创业。他们一行五人重返西安后,买地建房,联系原料,采购物品,半年不到就一切就绪。金秋十月,荃馨斋京酱园便在西安开业了。
作为前店后厂荃馨斋京酱园,前边是营业部,柜台左右,摆着数十个装酱菜的青花瓷盆,各色酱菜香味四溢。包装酱菜的荷叶与印着店名的红色包装纸。后面的加工作坊,几百口粗瓷大缸排列有序,上面有统一的铁制锥形盖子,东侧一溜排开,什么发酵房、烘房、磨房、榨制酱油的调料的作坊。员工们一律脚穿胶鞋、戴着长胶皮手套。整个厂区干净整洁,井井有条。
京酱园主打品牌,以经营北平风味的酱菜为主,同时还有各种副食调料,因为风味独特,价廉物美,信誉好,一下在西安闹了个开门红。酱菜成了西安许多市民甚至达官贵人餐桌上最受欢迎的佐餐品,酱园产的甜面酱更是让喜爱吃面的西安人做炸酱做臊子的必备品,一些人将包装精美的酱菜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周边县市及西北、西南几省的客商也慕名纷纷前来进货。牌子叫响了,一下顾客盈门,供不应求。为保证质量,增加品种和扩大规模。于文山派人下乡联系农户种植专用优质蔬菜特色品种,建立基地。
“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战事频繁,交通中断。京酱园与北平总店失去了联系,于文山独自挑起这副担子,支撑着酱园的经营。这时的他,认识到国家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看到西安广大民众热血沸腾参与各种抗战救国活动,很受感动。一天,在七贤庄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的司务长来酱园进货,于文山久闻八路军的英名,就格外照顾。这以后“八办”就定点在酱园采购酱菜和副食调料。不久,细心的于文山发现,只要 “八办”的司务长一来,身后总有几个不三不四的人尾随,他知道这些人是国民党特务。有天傍晚,于文山在回家的路上,被几个人抓住,关进了侦缉队。以“私通八路”的罪名,遭到了毒打。幸亏家属及商会,和几家店铺做保,于文山才被放了出来。
京酱园经过几年经营,逐渐成为西安一家有名气的酱园,在继承北平老店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于文山充分利用当地物产,就地取材,不断研制推岀新的酱菜品种,如果味辣酱、新品乳瓜、八宝珍、北京辣咸丝、酱乳黄瓜等,新老品种达到近百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和经营风格。
抗战胜利后,交通恢复,北平老店派人来到西安,经过结算,老店收回当时的投资和红利。于文山和创业时的员工以股份的形式买断了产权,脱离了总店,成为独立的私营企业。
解放后,于文山的京酱园进一步得到发展,他还被工商联和民建选为常委。1956年公私合营,京酱园改制,改为西安市酱菜厂。于文山担任经营副厂长,先后在曹家巷、二府庄设立了分厂。
前排中于长发母亲,后排左二于长发、右二于长发的哥哥,其余为于长发弟弟妹妹
“文革”中,于文山受到一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抄家,全家被遣送回原籍。但原籍不予接收,又被退回西安。这时工厂已被改名红卫酱菜厂,于文山衣食无着,又不断受到批斗,出身的老字号的创业者,就这样长眠于古城脚下。
笔者确实和酱园有缘,1965年我考上西安财政会计学校,学校要安排一定时间的劳动锻炼,我当年就被分派到钟楼食品店劳动锻练,而钟楼食品店的前身是上海酱园。酱园属酿造企业,一般生产酱油、醋与酒,和用酱腌制的酱菜。而钟楼食品店主要销售糕点糖果,所以我一直弄不清他们之间渊源。当年西安食品店也卖酱油醋,和酱菜制品,豆腐乳之类及带包装的榨菜。也许它们原来就是一家吧!是否随社全进步,酱园开始售卖糕点部分离成食品店和专门酱菜商店,上级主管单位也变啦——酱菜酱园属蔬菜公司,糕点糖果烟酒归糖业烟酒公司主管。
对于酱菜,记得我父亲最爱吃的是潼关酱笋。65年至66年“文革”爆发前,我在北大街西华食品店劳动锻炼时,曾多次去西安市酱菜厂门市部给家里买过潼关酱笋。这里所售酱菜相对便宜,品种还多,特别是他们知道适应西安人口味,引进腌制的陕西地方特产潼关酱笋和什锦咸菜,口味正宗,鲜美,颇受顾客欢迎。听西华食品店老营业员说:荃馨斋京酱园时,碰上柜台处酱菜卖完,顾客还可进后院将菜缸揭盖自己取货,到柜头过秤交钱,老板并不制止,生意好,人就牛气。
记得1970年8月份我在铜川市酱菜厂时,厂里安排我到西安市酱菜厂学习交流,可惜被铜川市商业局抽调参加宣传队.而耽误了,让我失去了直接了解西安市酱菜厂(荃馨斋京酱园)的机会。
1980年后,西安的城市拆迁,北大街拓宽改造,那座抗战时成立的荃馨斋京酱国,独具魅力的门楼终于被拆毁一点影子都没啦,你想嘛!连通济坊大楼都拆了,京酱园还能保护住吗!荃馨斋京酱园于是就进入了历史,成了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