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成安:寻味千年古县的乡愁
创始人
2025-09-22 16:43:58
0

央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 在邯郸市的东南部,静静坐落着一座底蕴深厚的“千年古县”——成安。这里的历史并非仅仅尘封于古籍与遗迹之中,更活色生香地流淌在街头巷尾,氤氲在寻常百姓家的一日三餐里。

这,便是成安独有的“味觉乡愁”。它是一种超越了食物本身的文化印记,将历史、传统与情感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一场寻味之旅,从一抹历经岁月沉淀的非遗酱料,到一场气势恢宏的传统宴席,再到风靡全城的特色小吃,共同探索成安美食如何成为承载着这片土地记忆与温度的鲜活载体。

酱心独运:承载百年技艺的厨常香黄豆酱

在任何地方的风味体系中,酱料都扮演着奠定基调的核心角色。而在成安县辛义乡,厨常香黄豆酱正是这块风味基石。它不仅是一种调味品,更是成安味道的文化符号,其作为“省级非遗”的官方认证,更彰显了其厚重的历史分量。

这份酱香的背后,是一套一丝不苟的传统工艺。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心与对自然的敬畏:

精选原料: 酿造的第一步始于源头,黄豆必须经过精挑细选,确保每一粒都饱满优质,为最终的醇厚风味打下坚实基础。

遵循古法: 严格遵循“一斤黄豆四两盐”的传统配比,这是百年经验凝结的黄金法则。制作过程始终坚持传统手工酿造,拒绝现代工业的捷径,以确保最纯粹的口感与质量。

漫长酝酿: 美味的诞生需要时间的沉淀。整个酿造过程至少需要整整一年的光阴,让黄豆在阳光与岁月的酝酿中缓慢发酵,最终蜕变出带着大地气息的浓郁酱香。

正是这份坚持,使其拥有了无可比拟的“醇厚的酱香”——那是一种仿佛浓缩了阳光与土地气息的醇美,成为佐餐的灵魂。2019年12月,当“厨常香黄豆酱”被正式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它便从一种食物升华为一件传承百年技艺的文化瑰宝。

这一抹基础的酱香,为成安的无数菜肴注入了灵魂,并自然而然地引我们走向一场更为完整的宴席体验。

宴席活化石:品味气势恢宏的成安八大碗

在成安,若要体验最地道、最隆重的待客之道,一场传统的“八大碗”宴席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是当地宴席文化的核心,更被誉为“宴席文化的活化石”,集中体现了成安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与源远流长的饮食传统。

这道宴席大菜的文化内涵深植于传统哲学之中。其形制与儒家、道家文化中对数字“八”的崇拜紧密相连,八只蒸碗齐齐上桌,象征着四平八稳的圆满与丰盛。

“八大碗”的构成与烹饪技艺同样独具匠心。其菜品荤素搭配,囊括了酥肉、虾米白菜、酥鸡块、鱼块、海带豆腐、丸子等代表性菜肴。而其烹饪过程,则是一套传承百年的独特三部曲:

腌制: 将精选的食材用秘制调料精心腌制,使其初步入味。

油炸: 将腌好的食材下锅油炸至金黄,锁住内部汁水,并赋予其酥脆的外壳。

蒸制: 将炸好的食材放入碗中,上笼长时间蒸制,使其充分吸收汤汁,达到软烂入味的境界。

当八只蒸碗被热气腾腾地端上桌时,那景象蔚为壮观。品尝时,其口感鲜美,肉片软烂,入口即化,尤其是那碗酥肉,外层的面衣在长时间的蒸制下已吸饱汤汁,却仿佛还保留着一丝油炸过的记忆,继而与内里的嫩肉一同消融于唇齿之间,尽显百年蒸制技艺的深厚功力。

当盛大宴席所代表的集体欢庆落下帷幕,我们的味觉之旅并未结束,而是从恢弘的宴饮转向一种更为精巧、更具个人色彩的便携美味,它同样是成安人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

肠中乾坤:名扬冬奥的郎堡套肠

郎堡套肠,又称成安套肠,是成安美食创新与影响力的杰出代表。它完成了一次非凡的跨越——从一个村庄的特产,一路走进国家级的盛会,最终成功入选2022年冬奥会的“崇礼菜单”,让成安味道香飘世界。

这一独特小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成安县的郎堡村。相传北宋时期曾有一位郎姓将军在此驻兵建堡,而套肠的制作技艺则始于清朝,由村里一户赵姓村民开创,至今已传承了100多年的历史。

郎堡套肠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巧的构造——“大肠里面套着几根小肠”。这种“肠中套肠”的设计,不仅形态别致,更带来了复合的口感。其制作过程极为考究,选用新鲜的大小肠,经过严格的五道工序,并以秘制香料精心煮制而成。

最终成品那叫一个“卤香筋道”“肥而不腻”,风味绝佳。那是一种富有层次的咀嚼体验:牙齿首先切开紧实弹韧的外层大肠,随即感受到内里数根小肠带来的更为软糯的质感,秘制卤料的香气在口中层层迸发。在当地,它不仅是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佐酒佳品”,更是一种承载着乡情的社交媒介,常常被作为礼品馈赠亲友,甚至被远行的人们带往国外,分享这份来自家乡的独特味道。

从这道声名远播的特产,我们再次回归乡土,探寻一种更为质朴,却早已深植于本地人日常生活中的食物。

朴食真味:无“渣”不欢的成安滋味

在成安人的饮食世界里,有一种食物的地位无可替代,那便是皮渣。当地一句俗语——“席上无皮渣,好比没放盐”,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它在本地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分量。可以说,皮渣是成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美食。

传统的“成安皮渣”起源于西艾束村,其诞生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它最初是由制作粉皮时剩下的“残渣”意外制成的,却因其独特风味而流传开来。如今,它早已演变为用优质红薯粉条精心蒸制而成的块状食物,其“质地紧实”“口感醇厚”,吃法也极其多样,可凉拌、炖肉或熬菜,是成安餐桌上的百变主角。

大约在二十多年前,这种家常美味在街头巷尾开启了一段精彩的演变,诞生了风靡全城的“烧饼皮渣”。最初的形态,是一位老人的街头创举:将大坨的传统皮渣切成两寸见方的小块,在高温下加热后,趁热夹进炉火烘烤得焦香酥脆的烧饼里。后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轻微改变,这种小吃迎来了一次巧妙的革新:内馅儿的小块皮渣,被同样由红薯淀粉制成、但形态更易入口的宽粉条所代替。这些比普通粉条略宽的粉条用酱油、蒜、五香粉等调料提前煨足了味,上锅蒸熟,再热腾腾地夹入烧饼之中,其风味竟丝毫不逊于传统版本。

这次看似微小的改良,却创造了奇迹般的味觉体验。咬下一口,先是烧饼“咔嚓”一声的酥脆,紧接着是内里宽粉条Q弹滑润的口感,咸香的滋味瞬间溢满口腔。凭借这种独特的口感组合与“美味实惠”的特质,新式烧饼皮渣迅速征服了成安人的味蕾,从一个街头小摊发展成一道家喻户晓的“地方经典小吃”。

这枚小小的烧饼,生动地讲述了一个传统美食如何通过老百姓的创新,主动适应时代变迁的故事,更以最朴素的方式,构建起当地人强烈的味觉认同感与乡土情怀。

沉淀在时光里的成安味道

从承载着非遗技艺的厨常香黄豆酱,到登上奥运舞台的郎堡套肠,再到朴实无华却在街头完成了精彩演变的皮渣,成安的美食早已超越了果腹的原始功能。它们是这片土地历史的生动叙事,是当地人民生活智慧的味觉结晶,更是那份萦绕心头的“味觉乡愁”的精髓所在。

这些沉淀在时光里的味道,如同一条条看不见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它们是流动的盛宴,是活态的遗产,不仅承载着这座千年古县的文化身份,更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安徽4日游旅游路线,亲子游黄山... 家人们,是不是每逢假期就琢磨着带娃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既能让孩子开阔眼界,又能享受温馨的亲子时光。...
安徽四天参团路线是多少,黄山4... 家人们,如果你正在计划一场既省钱又好玩的旅行,那安徽黄山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黄山,这座被徐霞客称赞为...
大连东港,再添新景 360°无死角饱览壮丽喷泉秀 与游艇港湾邂逅微醺的夜 港东五街拍大船街景同框 在奇幻栈道与《山海经》...
探索旅游生态新边界 共绘出行未... 9月22日,2025旅游出行大会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隆重开幕。本次大会以“探索旅游生态新边界 共绘出...
以会为媒,推动区域文旅体融合新... 2025年9月20日,万盛经开区文旅体项目招商推介会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1098假日酒店隆重举办。活动...
原创 波... 新开通的中欧北极快航和原有的中欧班列,这两条运输通道都能到达波兰,但波兰在其中的地位大不一样。在中欧...
大美北京|什刹海文化旅游推广活... 9月21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西城区文旅局获悉,以“畅游魅力西城 浸享古今潮韵”为主题的第二十四届什刹...
浙江“丰”景主场,为何落地临海... 桃渚,宋代文天祥称其为“海上仙子国”,清代冯庚雪赞为“风景直冠东南”。这里是明代抗倭重镇,戚继光在此...
原创 零... [熊猫]零食三巨头集体“滑铁卢”!难道零食不香了?本来有些零食就是靠着牌子溢价的,其实性价比还没有普...
北京启程国际旅行社分享北京ci... 北京启程国际旅行社分享北京citywalk传统经典线合集 首次来京,千万不要错过的四条经典路线 线...
【喜报】中青旅浙江当选杭州市旅... 喜 报 热烈祝贺 浙江省中青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当选 杭州市旅游协会自驾游(房车露营)分会 副会长单位...
共享机遇,共促未来,构建更为紧... 在第二十二届东博会斯里兰卡展区,参展商在洽谈合作事宜。 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摄 9月21日,第二十二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