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无数人在这两条“国之大道”上邂逅温暖传递真情
创始人
2024-08-12 22:31:21
0

团结线上情谊长

—纪念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七十周年综述之二

“天空瓦蓝瓦蓝的,白云像散去又聚拢的羊群,山林如海,雪山圣洁。还有平措大叔,他的客栈像家一样温暖,他的话语充满了西藏的智慧,给了我力量。乘风破浪,一路向前!”离开林芝的鲁朗小镇前,来自湖北的王晓霏在旅行日记中写下了这段话。

国道318线、109线,自驾的、徒步的、骑行的,甚至还有推翻斗车、滑滑板的,络绎不绝。每天,有无数个像王晓霏一样的游客行进在这条道路上,他们有的在路上找到了内心的宁静,有的在路上遇见了真实的自己,有的邂逅温暖、感受到人间真情。

珠峰脚下定日县扎西宗乡的民宿内,游客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舞台载歌载舞美好时刻。记者 汪纯 旦增嘎瓦 摄

70年来,川藏、青藏公路等交通大动脉四通八达,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了一曲曲“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乐章。

1

蕴含深情,一首《洗衣歌》传唱至今

美丽的拉萨河畔,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矗立,在南山蓬勃的青草绿树映衬下显得巍峨、庄严。石碑背面篇首上书:“建国之初,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增进民族团结,建设西南边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资料图)

“是谁帮咱们修公路?是谁帮咱们架桥梁?是亲人解放军,是救星共产党。军民本是一家人,帮咱亲人洗呀洗衣裳……”

这首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洗衣歌》,以歌、舞、戏剧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集声、乐、情为一体,歌颂民族团结、军民团结。

川藏、青藏公路的建设史乃至新西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军民一家、团结奋斗的历史。一代代官兵驻藏、护藏、建藏,倾情倾力付出,兴建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个机场、第一座电站等重要基础设施。

在日喀则市亚东县,次仁曲珍、德吉和普次3位藏族姐妹结伴而行,自1982年起,为詹娘舍、则里拉等6个海拔4500米以上的哨点累计送菜上百吨;在林芝市察隅县,“老阿妈”旺秋卓玛60多年如一日拥军不辍,把驻地官兵当作自己的亲人来照顾;在那曲市,牧民平措为了回报当地人武部帮助他脱贫,开着自己的运输车义务参加青藏铁路建设……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无偿划拨训练、演习、生产等用地,到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再到为随军家属、子女办理入户手续,解决入托入学问题,点点滴滴诠释着《洗衣歌》蕴含深情的传承。

军爱民、民拥军,信军、爱军、拥军成为西藏各族人民的情感认同和自觉行动。

2

心手相连,谱写交往交流交融佳话

茶马古道上著名的古镇——硕督镇,是川藏线上与康定、昌都齐名的三大重镇之一。上千年来,这里流传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安居乐业的佳话。

在硕督镇民族团结广场,枝繁叶茂、共偕连理的一杨一柳两棵大树挺立在广场之上。据说,这两棵“团结树”,是由第一对藏汉联姻的夫妻种下的。而动人故事一直在延续。

硕督镇全貌。(资料图)

今年42岁的边色卓玛,是土生土长的硕督人。2007年,她在洛隆县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时,结识了从四川来的泥瓦匠刘远树。刘远树喜欢喝酥油茶,一有空,就到边色卓玛那里讨茶喝,帮她干活。一来二去,两人便产生了情愫。

边色卓玛告诉记者:“因为家庭背景、生活习惯等差异,最初我父亲并不同意我们在一起,后来他用踏实肯干的良好品质打动了老人家。”2008年,两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刘远树和边色卓玛夫妻二人,一个憨实内向,一个为人爽直。边色卓玛主内,平时在家务农带孩子,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闲暇时便到附近去打零工。刘远树则主外,勤快又能干,长期在外务工。心齐气顺,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

“这辈子算是嫁对人了。”边色卓玛笑着说。

硕督镇枝叶相依的“藏汉民族团结树”。(资料图)

在川藏、青藏公路沿线,这样的民族团结故事比比皆是。

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最高点。有“天下第一道班”之称的国道109道班,因青藏公路而生,与青藏公路相守。70年来,一代代道班工人接力驻守云端,用生命守护天路,用善举帮助路人,唱响大爱之歌。

近年来,青藏公路上进藏旅游、探险的人日益增多,有些人在翻山越岭到达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时精疲力竭,出现不适状况。

109养护保通点服务区一角。(资料图)

109养护保通点设立的服务区,便成为唐古拉山上的“爱心驿站”。服务区提供的免费炉火、开水、氧气、方便面,抗高原反应的葡萄糖、药品,以及临时住宿的床铺等,虽然条件简陋,却能为遇到困难的过往司乘人员迅速补充体力、缓解高反。

这里家一样的温暖抚慰了无数旅人的身心。在109养护保通点会议室的墙上,挂满了各地人们送来的、寄来的锦旗,以及道班荣获的各种荣誉奖牌。对109养护保通点的职工来说,这些是对他们奉献、服务过往行人的最高褒奖。

3

传承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青藏高原多崇山峻岭,道路艰险。

“路修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

在筑路的过程中,川、青、藏省区群众积极参与。来自四川甘孜州的6000头牦牛成为第一批支援物资,17000名藏族同胞为川藏公路建设挥洒了青春与热血。回望艰辛的修建过程,有人感慨:没有民族团结,就不可能有“两路”建成通车。

走过70年岁月,传承弘扬“两路”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故事不断书写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四川省甘孜县的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30多年如一日,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雪线邮路上奔波,将来自党中央的声音、祖国四面八方的邮件送往雪域的各个角落。“每一个民族的命运都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要共同经营好我们团结、稳定、和谐的家园。”这位康巴汉子用行动表达了他淳朴的心声。

G4218雅安至叶城国家高速公路拉萨至日喀则机场段。(资料图)

昔日川藏、青藏公路被藏族人民称作“幸福的金桥”“吉祥的彩虹”,如今众多“金桥”“彩虹”如格桑花般扎根、绽放。一条条进藏“天路”,为西藏增添了人气和经济活力。目前,西藏公路通车里程达12.33万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1196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9.3万公里,具备条件的乡镇、行政村公路通达率均为100%。因路而兴、因路而富、因路而美,道路沿线大批昔日贫困山村村民过上了幸福新生活。

今天的西藏,公路高等级化、铁路网络化、民航互联化、邮政普遍化进程加速,一张巨大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将360多万各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各兄弟民族紧密相连,一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转自:西藏日报

编辑:和春兰

一审:黄伟

二审:龚涛

终审:斯朗尼玛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特色浓、立体化、多功能……各地... 来源:央视网央视网消息:近期雨水充沛,位于山东济南章丘区的百脉泉迎来了丰水期,泉水群中的墨泉汹涌喷发...
酒业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在贵阳举办 9月11日,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酒业融合创新发展大会在贵阳举办。300多位专家学者、酒...
首款低酒度畅饮型老酒“舍得自在... 文丨青兮 舍尽尘中事, 得观天外峰。 自随云卷舒, 在宇任西东。 上线即火爆!《酒眼观酒》从京东平台...
20分钟解锁啃爪快乐!我妈的香... "妈!再给我盛碗饭!"每当这道香辣蒜泥鸡爪上桌,我家饭桌总要上演抢爪大战。鸡爪在红油里裹着蒜香,轻轻...
泡酒选哪种酒泡效果最佳?揭秘泡... 泡酒,作为一种深受中老年人喜爱的养生方式,已经成为了保健文化的一部分。人参泡酒是其中的经典选择之一,...
古家百年酒业有浓香型吗 这是(li460220)整理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古家百年酒业有浓香型吗 谈到中国的传统酒类,浓...
在这场大会,茅台以“初心”回答... 激活酒文化的时代生命力,看茅台的“初心”实践 文 | 李霞 从仰韶陶甗的残香到商周青铜酒器的礼序,从...
枸杞泡酒的正确泡法,做法超简单... 枸杞泡酒,作为一种传统的家常泡酒方法,备受人们喜爱。其不仅能带来特殊的风味,而且在泡制过程中,还能够...
贵阳酒博会收官日:热闹非凡,酒... 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9月13日,贵阳酒博会迎来最后一天,现场人气爆棚,热闹非凡。市民们穿梭于各个展位...
明天!走进芦台春,探寻“北方第... 北派酱香的价值正被更多人看见。 文|好酒地理局 从地理风土的角度来说,天津算得上是酿酒福地。 九河下...
大量上市!孝感人都爱吃 “秋风白露至,红菱香又甜。”9月7日,负责直播带货的朱湖文联委员正忙碌不停,向大家推荐:“朱湖红菱角...
原创 卖... 提到淄博,人们习惯把它和重工业基地和化工之城联系在一起。 但谁能想到,这里居然跑出来了一家消费级的黑...
印度馕坑烤 naan 饼香哭!... 本文聚焦印度馕坑烤 naan 饼这一极具特色的美食,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其独特之处。首先介绍馕坑烤 n...
预制菜之争:一边无定义,一边有... 这两天,关于预制菜的争论沸沸扬扬,据说还要对簿公堂。 其实,我们这块土地上几乎所有的争论都一样,大家...
5道家常菜,好吃到让你停不下来... 处暑过后,早晚风里都带了点凉意,胃口也跟着慢慢回来。不像夏天总想吃点凉的,这时候更盼着一桌子热乎菜,...
晚餐少吃碳水真能瘦?3个好处+... “晚餐别吃米饭,不然瘦不下来!”“晚上吃碳水等于存脂肪,最好全断!”—— 打开社交平台,总能刷到这样...
这6款超市“宝藏啤酒”,口感好... 在忙碌的生活里,还有什么比下班回到家,拉开冰箱拿出冰镇啤酒,配上可口的下酒菜,边刷手机边享受微醺时刻...
老辈人特爱的下酒菜,不是花生米... 老辈人特爱的下酒菜,不是花生米而是它,清凉软嫩,如今吃的人少。 在我的记忆中,老一辈人喝酒,他们的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