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曾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位快乐派的诗人,对美食情有独钟,即便官场失意也不能阻挡他对美味的追求。被贬到惠州,他纵情地享用荔枝,被贬到黄州,他则每日品尝新鲜的黄鱼。
苏轼所带来的关于美食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每个人都是生活的一部分,进食也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无论是街头乞讨的穷人,还是府上富户,无论是叫卖小吃的摊贩,还是深居简出的少女,每个人都需要每日三餐。一般人或许羡慕高官的生活,但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其中之一就是早朝时在哪里吃早饭。
对于朝廷的官员来说,早朝就像小孩上学一样的日常事务,甚至比起学生上学的时间还要长,并且更早。历史上有勤奋的皇帝,比如雍正,每日五更起床,一天刚刚亮就开始早朝。天子住在紫禁城,离上朝的乾清宫虽不算遥远,但对一些大臣来说却相当遥远。古时京城房价高昂,普通官员甚至无法在京城拥有住所,只能在京郊购置房产,这大大拉远了他们上朝的距离。
许多官员甚至在天还未亮之前就开始出门,更有甚者凌晨一点就在宫门口等候,等待宫门打开。然而到了开始上朝的时间,还有一段空闲时间要怎么打发呢?只能是一些关系好的官员聚在一起聊天。但是早起没有吃早饭怎么办呢?有些官员因为出门太早,在家根本来不及吃早饭,只能饿着肚子去上朝。
一些商贩和太监发现了商机,因为当时的法律并未规定紫禁城外不能摆摊售卖食物,于是紫禁城外的路边早餐摊开始兴起。官员们穿着朝服,戴着官帽坐在一起享用早餐,谈论朝中的趣闻轶事,聊聊八卦,成为紫禁城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们姑且称之为紫禁城早餐摊,那么在这里能买到什么呢?最常见的是杏仁茶和苏造肉、芝麻烧饼、炒肝、卤煮等,种类还是挺丰富的,颇有老北京的风味。虽然现在苏造肉不太常见,但其他几样仍常见于北京人的饭桌。
除了紫禁城早餐摊,还有其他的吃早餐的地方吗?由于封建王朝的等级森严,上级与下级之间甚至不敢多交流,官位较低的官员也不便与上司或上司的上司一同进食。因此,他们也有了自己的交流场所,就是位于东华门外的小吃市场。这里更多是普通百姓喜爱的地方,烟火气十足,早餐的种类也更多。
若这些都只是中下级官员和中高级官员的早餐场所,那么军机处的官员他们的早餐是怎样的呢?这就不得不提一下“第三皇家食堂”——军机处食堂,虽然不提供伙食,但依然可以为军机大臣们独立供应。在温暖的屋子里,他们吃着油条和茶,虽然没有外面摊位那么多种类,但在舒适的环境下用餐,吃完后还能小憩一会儿,这也是高官们特有的待遇。
因为早餐行业的兴起,有一个叫王库儿的普通百姓,在机缘巧合下偶然捡到一块宫牌,便冒充宫牌主人随意进出紫禁城,做起了馒头生意。他卖的馒头又大又香,深受大臣乃至宫女太监的喜爱。他这么干了两年多才被识破,结局也不为人知,但他这两年的赚钱程度,也反映了当时紫禁城早餐行业的兴盛。
一个国家对于国民和他国人民最大的善意,就在于美食所传达出的温情和包容。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的美食种类丰富多样,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国民生活的丰富幸福。参考资料:《惠州一绝 / 食荔枝》《细说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