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泊秦淮
暮色四合,细雨如丝,金陵古城笼罩在一片朦胧水汽之中。我乘一叶扁舟,缓缓泊于秦淮河畔,但见两岸灯火次第亮起,倒映在粼粼水波之中,恍如碎金洒落玉盘。
这六朝金粉之地,曾是多少文人墨客魂牵梦萦之处。雨丝斜织,沾湿了青石板路,润泽了雕梁画栋,更给这千年古河平添几分诗意。船夫披蓑戴笠,撑篙缓行,橹声欸乃,划破雨夜的宁静。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当年的吟咏,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在这河面上回荡。想那晚唐时节,诗人独坐舟中,听隔江传来靡靡之音,不由感叹“商女不知亡国恨”。如今我亦夜泊于此,细雨声中,似仍能听见历史的余音。
秦淮河自古便是风流荟萃之地。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聚居于此,乌衣巷口,曾见多少车马喧阗。明末清初,秦淮八艳的故事更是为这条河增添了无数传奇色彩。李香君的桃花扇,柳如是的才情横溢,董小宛的冰清玉洁,都在细雨蒙蒙中若隐若现。
雨渐大了,打在船篷上噼啪作响。岸边的酒家灯火通明,隐约传来丝竹之声。与杜牧时代不同的是,今日歌者所唱,不再是《玉树后庭花》,而是江南小调,吴侬软语在雨声中格外婉转动听。
船行至文德桥下,见一老叟独坐垂钓。蓑衣斗笠,俨然古人模样。问其雨夜何以垂钓,老叟笑曰:“非为得鱼,但求静心。”此言大妙。在这喧嚣都市中,能于雨夜秦淮寻得片刻宁静,岂非人生乐事?
秦淮河不仅是风月之河,更是文脉之河。江南贡院曾设于此,多少学子泛舟而来,为求功名苦读。唐伯虎、吴承恩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此留下足迹。《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中举故事,背景正是这一带。雨打河面,似还能听见当年书声琅琅。
千年秦淮,见证了多少王朝更迭。从东吴到东晋,从南唐到大明,从太平天国到民国政府,金陵古城几经兴衰。唯有秦淮河水,依旧静静流淌,不言不语,却道尽沧桑。
雨稍驻,云破月来。忽然间,河面银光闪烁,两岸灯火愈加明亮。游船画舫渐多,笙歌隐隐,却不喧闹。现代都市的霓虹与古意盎然的建筑在河水中交融,竟无违和之感。
登岸漫步,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走过乌衣巷,参观过王谢故居,再品一碗地道的鸭血粉丝汤,金陵古韵与现代气息完美交融。秦淮河畔,总是这般古今并存,雅俗共赏。
夜深了,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我站于文德桥上,看雨水在河面画出无数涟漪。忽然明白,为何那么多文人独爱雨泊秦淮——唯有在这朦胧雨夜,古今界限才变得模糊,让人得以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
千年秦淮水,流不尽的是文脉与风雅。雨中泊舟,恍若与杜牧同游,听李香君低唱,看唐伯虎作画。这一河灯影,照见了千年金陵的魂。
离去时,雨仍未停。回首望,秦淮河在烟雨迷蒙中,如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