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东北菜,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酸菜炖粉条、锅包肉、杀猪菜这类传统菜肴。在“粗犷豪迈”的东北菜中,还有为数不多的“婉约派”美食——雪衣豆沙。有人说,在东北蘸糖吃的不一定是黏豆包,也可能是雪衣豆沙;有豆沙馅儿的也不一定是豆沙包,也可能是雪衣豆沙。
雪衣豆沙作为经典的东北小吃,已有百年历史。它素有“东北马卡龙”、国潮版“舒芙蕾”的美称,绝对算得上东北菜中的小清新。它外表浑身雪白,精致小巧,一撕开外皮,里面香甜的豆沙就暴露出来了,如同裹着“雪衣”的豆沙球,咬上一口,如云般丝滑,如梦般轻柔。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样一份记忆,小时候跟着爸爸妈妈出去参加饭局,点菜时一定会点两道甜品菜,雪衣豆沙便位列其中。听起来优雅,看起来软萌,吃起来软糯,仙仙甜甜的雪衣豆沙一口就戳中了大人和小孩的心巴,每次菜一上桌,就迅速光盘,可见人们对它的喜爱。如今这道菜犹如白月光般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成为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心中那份“甜蜜”的乡愁。
雪衣豆沙看似简单,实则做法繁复,往往成为新手厨师的厨房滑铁卢。会做这道菜的厨师,往往能被人高看一眼。因为这道菜非常考验厨师的技术,虽然制作“雪衣豆沙”食材简单,只需红豆沙、鸡蛋、淀粉和绵白糖,但制作难点有二,其一在于打发蛋清,蛋清需要一气呵成地打发到立筷不倒、扣碗不掉的状态,中间不停顿,否则气泡难以成形。一般来说,徒手将蛋清打发需要10-20分钟左右,十分考验厨师的手臂力量和耐力,如今打蛋器的普及解放了酸爽的手臂,也令这道印象中十分难做的菜走进了千家万户,不过大厨们依旧认为,徒手打发的蛋清糊才有“灵魂”。打发好蛋清后,立刻用筷子夹起准备好的豆沙球,往蛋清糊里一转,均匀地裹上一层蛋清。这手法一定要十分熟练,才能让豆沙处在正中央的位置。不能多停留一刻,就要将蛋清球放入烧至四五成热的油锅里,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筷子从中抽离出来。
制作雪衣豆沙的第二个难点就在于对油温火候的掌握,油温过高,蛋清表面会变色,不够洁白;油温过低,就容易浸油,影响清甜的口感。看着一锅白白胖胖的雪衣豆沙漂浮在热油上,因其底部受热膨胀,雪白的豆沙球在油中自动翻转不停,极富乐趣。几分钟后,出锅沥油,再撒上一把白糖,为这道形似棉桃的甜点添上星星点点的浪漫。
做好后的雪衣豆沙颗颗圆球饱满胖乎,顶端一抹白,极为好看。用筷子夹着它的时候雪衣暄软,哆哆嗦嗦送入口后,先是将融未融的白糖颗粒轻磨你的唇舌,继而浓郁的蛋香裹挟着油香在口腔里绽开,再略微施力,咬穿柔韧白嫩的外衣,口腔大面积接触到软软糯糯的豆沙馅,甜、香、软、糯、滑,数味横行。
如果你想尝试不同风味的雪衣豆沙,制作时可以将豆沙馅替换。比如枣泥馅的吃起来枣香浓郁,多了一点酸味;芋泥馅吃起来则是柔柔沙沙的口感;喜欢榴莲口味的,还可以用榴莲果肉做馅,榴莲的香气和入口即化的口感相融合,简直是榴莲爱好者的福音,好吃到停不下来。
从寒冷的北国,到温暖的南方,从繁华的城市,到宁静的乡村,都能看到雪衣豆沙的身影。它身披雪衣,内藏豆沙,走南闯北,像一个无形的纽带,将人们联系在一起,让人在品尝的过程中,感受到满满的甜蜜和幸福。这就是雪衣豆沙,一道让人无法抗拒的东北美食。
来源:彩练新闻
作者: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