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石家庄吃什么?小编推荐这十种美食,它们味道正宗,是本地人的心头好,个个都有百年以上历史!据说吃过的人都念念不忘!(Ps:分为上下两期为大家详细介绍美食)
01
古栾绿豆煎饼
石家庄市栾城区的特色小吃绿豆煎饼,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清道光年间,首创于城关赵李庄的赵家老店。
栾城的绿豆煎饼薄如纸,不朽不腐,其色金黄。主料为绿豆,掺杂以适当黄豆、小米、小麦等杂粮配比而成。先将各豆类破碎,然后拌以温水,待不湿不干时,用石磨磨成面,细罗筛。
用鲜凉水打糊,用手勺顺一个方向搅拌,先搅成散面团状,边搅拌边加水,搅成糊状备用上爊。摊煎饼要用爊子,爊子中间高四边低,舀一勺面糊倒在爊子中间,快速用木刮板从内向外赶刮,形成一圆薄饼,并掌握适当的火候,摊出的煎饼其薄如纸,不朽不糊,其色金黄。
煎饼卷大葱是众人皆知的典型吃法,吃的时候,将又圆又薄的绿豆煎饼放上两棵小葱、咸菜丝、馓子、抹上自制豆酱,后顺势卷起来即可食用。绿豆煎饼也可做汤,先将煎饼切成一寸大小的三角片,(煎饼叶)待用。吊好的厚肉汤,咸淡适中,在汤中放适量煎饼叶,配以香菜末、葱末,适量胡椒粉,用滚开的老汤浇入碗中,点香醋、香油即可使用。
该项目2020年12月列入石家庄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古栾绿豆煎饼代表性传承人为张军建。
小提示:水绿豆煎饼在栾城区古栾家宴、小江南饭店,主城区区内红楼饭店都能吃到。
02
井陉核桃园拖刀面
核桃园村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西部的晋冀交界处,加之又是秦皇古驿道,早在明朝年代,核桃园村就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因此面食文化底蕴深厚、样式繁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要属拖刀面。此面方圆百里,堪称一绝,已有数百年历史。
拖刀面的配料、和面、擀面,做工精湛,极其讲究。面选用优质小麦粉,和面要达到“一拌、二饧、三揉面”,配料主要有食用碱和盐,碱经高温会散发出一种特有的香味。用碱要求相当严格,碱多“黄而硬”,碱少“软而淡”,且无味。
一般情况下(面、水、碱的比例约10:4.5:0.4),盐少许,先用热水将碱冲化,再用冷水兑成合适的温度,大约在35℃-45℃之间,时节气候不同,温度也稍有变化。
将面粉拌成团,饧30分钟左右,然后开始揉面,直至揉光,将平面置于板上,先用一根擀杖向四周用力擀成片状,到一定程度,开始用两根擀杖交替使用,反复多次,直至将面擀成想要的效果,然后层层折叠起来,用拖刀切成条状,宽窄自定,每次能擀10斤以上。用拖刀切出的面特点是:硬中带柔、柔中有筋,久煮不烂,口感极佳。
按照当地习俗,无论婚丧嫁娶、满月祝寿,重要节日一直沿用能盛10桶水的大柴锅煮面,几百米以外就能闻到一股碱面条特有的香味。拖刀面既饱“口福”又饱“眼福”,它的案板、擀杖等用具专门制作,采用上等木材制成,案板宽不低于1.5米,高2米左右,擀杖高1.5米,直径在10公分左右、10多斤重的拖刀,在老艺人手里用运自如,一把拖刀可供上百人乃至近千人吃面。
2009年3月被列入石家庄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已经传至第五代,以吴福新为主要代表。
03
平山水渣沟腌肉
水渣沟腌肉制作技艺起源并流传于平山县蛟潭庄镇水渣沟村一带,是当地民间传承的一套以传统方式制作生态腌猪肉的工艺。该制作方式传统,制作工艺各环节科学、严谨、实用;猪肉食材绿色生态;据此技艺制作出来的腌肉色香味独特、贮存时间长。
腌肉历史久远,早在春秋时期,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名曰“束脩”,束脩就是一种用盐腌制的咸猪肉。河北平山、灵寿等县,家家户户都有在寒冬腊月制作腌肉的传统。水渣沟腌肉制作技艺就是借鉴了古代人制作腌肉的方法,经过人们改良创新,形成了一道精湛的工艺,代代相传,发展至今。
水渣沟腌肉制作技艺工艺独特:采用山区农户散养猪,经检疫和专业屠宰,精选肉材(前膀和后座);用大料、八角等十余草本植物香料熬制老汤,以备后续环节中作为煮肉用汤;切肉、洗肉(10厘米大小的方块,用清水漂洗三到五遍)、煮肉(放入清水锅中煮至五分熟祛除猪肉中的残留物质,再放入调好配料的老汤锅中煮至八分熟,捞出)、蘸蜜(将煮好的肉块倒入槐花蜂蜜水中反复搅拌,每块肉都均匀蘸满蜂蜜)、炸肉(将肉块放入烧沸的花生油锅中炸2分钟上色);裹盐(第一次为初盐,第二次为大盐);油封(裹好盐的肉块整齐地摆放于消毒灭菌完成的罐内,再用一级的压榨花生油来油封,油的水平面必须高于罐内肉的水平面);密封(专用胶带)存放约72个小时,方可出售。
该项目2020年12月列入第八批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水渣沟腌肉代表性传承人为樊利堂。
小提示:想吃腌肉面、腌肉包子以及相关菜品,可以到平山县城水渣沟腌肉面饭店。
04
正定八大碗
在文化名城正定,用“八个碟子八个碗”待客的风俗也一直流传至今,婚嫁时招待亲朋“八大碗”成了必不可少的菜式。
“八大碗”这道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菜肴,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传,常山赵子龙打了胜仗时,常用四大碗肉菜和一些素菜犒劳将士。跟随赵子龙的厨师与一些将士,年老退役返乡后将赵子龙犒劳将士、宴请好友菜肴的做法带回老家正定,并且不断改进。随着历史的演变,人们的观念开始崇尚“八”这个字,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这种四碗肉菜和四碗素菜的形式在唐代时被定型为“八大碗”,并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四碗肉分别精选前膀肉、中肋肉、后臀肉、肘子肉,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别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选料为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
八大碗中的肉菜花样繁多,如酥肉有小酥肉和大酥肉之分,小酥肉以肉末加淀粉炸后切条装碗浇汤,大酥肉则将五花肉切成菱形块但不切断肉皮,再加瘦肉末以花刀轻剁,至肉末与五花肉融为一体,而肉皮始终不断-——这可真够费事的。素碗根据材料做法各不相同,简单点的如粉条海带一类,以高汤煮或蒸入味即可。复杂些的如江米丸子,要手沾凉水将煮熟的江米趁烫揣烂,裹馅炸好,再装碗蒸,上桌前撒白糖。
传统的八大碗需要传统的灶来完成。这种灶为长方形,顶头是一口大锅,为蒸碗所用,大锅向后为一溜对称的6个或8个小锅(也叫后锅),灶的顶端为烟囱。大锅在蒸碗时,后面的小锅用来炖素菜。
正定八大碗的特点是荤菜不油腥,素菜不寡淡,与馒头、大米饭相搭配,吃起来满口留香,咽下去回味无穷。提到正定的“八大碗”,就不得不提“宋记八大碗”。现在“宋记八大碗”的“掌门人”宋秀海做了几十年的传统八大碗,将八大碗由八样开发到了十几样。
该项目2007年6月列入石家庄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6月列入河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定八大碗的代表性传承人为宋秀海。
05
平山“油鬼”
“油鬼”是平山最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堪称平山一绝。它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金黄,吃起来清脆喷香回味无穷。曾流行于平山县东回舍、北街一带。
“油鬼”,看起来与油条相似,但其中间作折身状,似一跪着的小人儿。炸“油鬼”,选用油料为头秸芝麻轧制的生芝麻香油,对面粉的质量要求也特别高,对和面时所用原料的配比、水温要求也相当严格。出锅后,晶莹剔透,酥脆可口。
炸油鬼制作程序如下:首先是“兑花”,即将一定量的盐、碱、矾兑成溶液。接下来和面、饧面。第三步“墩条”和饧面,即把面切成数块,用手将其在案板上墩成团,然后再饧。第四步“包条”,把饧好的面团捋成长条,切去两端不规则的部分,揉在一起做成薄面皮,包在中间形状规则的面棒上。第五步“做条”和“拧花”,将包好的“条”进一步捋扁平,切成若干扁条状小面块,把小面块从中间折叠一下,用一根形似筷子的压杆在上边压下一道沟痕,然后将其拧成螺纹状。第六步下油锅炸。期间需用长筷子将油鬼从折叠处撑开。待炸到色泽金黄、蓬松饱满时,即可出锅。
该项目2011年1月列入石家庄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平山油鬼代表性传承人为米明芹。
小提示:想尝尝平山“油鬼”,可以到平山县城柏坡汇源饭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