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来聊聊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 —— 鹅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在咱们日常的饮食里,鸡蛋、鸭蛋那是随处可见,可这鹅蛋,却很神秘,很少在餐桌上露面,市场上卖鹅蛋的地儿也不多。
这到底是咋回事呢?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咱先从历史说起。鹅这玩意儿,被人类驯化的时间可不短了。
考古学家在浙江余姚田螺山的遗迹里发现,早在 7000 多年前,人类就开始捕食大雁了,而大雁,就是大鹅的祖先。
被圈养后的大鹅,那鹅蛋又大又圆,在物资匮乏的古代,妥妥的就是一种 “储备粮”。
唐朝诗人姚合还写过 “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可见在唐朝,乡下家家户户都养大鹅,不过那时候,鹅蛋也没成为主流的食用蛋类。
那为啥鹅蛋如今还是这么 “小众” 呢?
先从鹅妈妈自身找原因。有句话说得好,“一天鸡,两天鸭,三天鹅”,母鸡几乎全年无休地下蛋,鸭子下蛋频率也比鹅高,可鹅呢,
每隔两三天才下一次蛋,而且还特别挑季节,一般从 9 月开始下,到次年 5、6 月就停产了,一年下来也就下几十颗蛋。
再加上鹅的生长周期长,养殖空间需求大,饭量还惊人,农村有 “三只鹅一头猪” 的说法,这养殖成本可就蹭蹭往上涨了。
鹅妈妈少,产蛋量又小,还挑日子下蛋,这就注定了鹅蛋难以大规模生产。
鹅蛋要进入市场,存储运输也是个大难题。
鹅蛋的蛋壳虽说比鸡蛋和鸭蛋都厚,可实际上却很脆弱。
现在专门为鹅蛋设计的保鲜包装和冷链设备少之又少,商家没办法,只能用鸡蛋的物流方案凑合。
但鹅蛋个头比鸡蛋大三倍啊,装满一箱后,底层的蛋得承受上面几十斤的压力,普通鸡蛋的塑料托根本扛不住,稍微一颠簸,就碎成一片 “惨案” 了。
而且,鹅蛋的保存时间也短,它蛋壳气孔粗大,存放时水分流失更快,不像鸡蛋那么耐储存。
再说说咱消费者为啥不爱买鹅蛋吃。首先,这鹅蛋个头实在太大了,单颗鹅蛋重量相当于 3 个鸡蛋,煮熟后蛋黄有乒乓球大小。
对于独居的朋友来说,“一顿吃半个嫌麻烦,吃整个又太多”,毕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 40 - 50 克蛋类,也就相当于 1/3 个鹅蛋。
其次,这鹅蛋的腥味可让不少人 “望而却步”。鹅是杂食性水禽,在水边溜达时吃的水草、小鱼小虾,在代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一些有腥味的物质,再加上鹅蛋脂肪含量高,气味更浓郁,接受的人觉得香,不接受的就觉得腥得难受。
而且鹅蛋蛋白质紧实,蛋黄颗粒感明显,要是火候没控制好,就变得粗糙难消化。最后,价格也是个关键因素。
当鸡蛋单价还在 1 元以内的时候,鹅蛋已经卖到 5 - 10 元 / 个了,花这么多钱买个蛋,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掂量掂量。
鹅蛋其实营养丰富,单不饱和脂肪酸高,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硒和维生素 E含量也不错,铁含量也丰富。但蛋类含有卵黄高磷蛋白,会影响铁的吸收,且蛋类的铁大多是非血红素铁,吸收率本来就不高,所以鹅蛋也不是补铁的好来源。
而且整体营养在蛋类里并不突出,就因为脂肪含量高,热量还高一些。
所以啊,综合这些因素,鹅蛋产量低、存储运输难、食用体验因人而异、价格还不亲民,这就导致了它很少人吃,市场上卖的也少。
不过,这并不代表鹅蛋就没有价值,说不定哪天养殖技术和市场需求一变化,鹅蛋也能像鸡蛋、鸭蛋一样,成为咱们餐桌上的常客呢!
各位朋友,你们有没有吃过鹅蛋?对鹅蛋有啥特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