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糕,在宁波早餐界的地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油炸品类,可与油条、麻球并称“三巨头”。
糖糕有着可爱的拐弯造型,特别适合手握,它像三角形、像V形、像心形,但最像的莫过于手肘弯曲的造型。不信你尽力曲肘,瞧瞧那圆润的尖角,那被挤压鼓出的肉肉,可谓神形皆备。咬上一口,油香酥甜,满口都是童年的幸福味道,即便成年后也依然无法抗拒。难怪有人说,故乡情动,不过舌尖忆起的一缕滋味。
糖糕 图源:奉化发布
糖糕不以隆重见长,但以朴素取胜。在宁波本地语境中,糖糕的“糕”字易让人联想到糯米糕点,但糖糕为面粉类炸物,在仪式性上完全不同于金团、汤圆等糯米糕点,它更贴近日常消费,根植于市井早餐文化,凝聚着街头烟火与世俗温情。
一
糖糕是一种以面粉、红糖或蜂蜜为原材料制作的特色传统小吃,它色泽金黄,周边微软微甜,中间高酥高甜,内里组织紧密如面包,有着扎实而韧劲十足的口感,中间转折处包裹的糖霜是整块糖糕最灵魂的部位,以现炸现吃最能体现其诱人的香、甜、脆。
炸糖糕 图源:宁波文旅
糖糕的制作工艺看似简单,却极其考验技艺。发酵好的面团搓成圆形长条状,在中间刷上一层用红黄糖或麦芽糖等制成的糖浆,再对折切块。然后,把切好的面团丢入沸腾的油锅中去炸,在高温的作用下,糖糕的表皮慢慢膨胀、撑开,逐渐变得焦黄,再用长筷子拨动开口处,让它成型,然后翻面直至两面金黄,捞出油锅即可。这一过程并不容易,操作要点在于精准掌控温度和时间,油温过高会导致糖色焦化发苦,油温过低又难以使其定型,炸出的糖糕口感绵软,欠缺酥脆感,因此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完全掌握。
“糖糕麻团糯米条,麻糍方糕水晶包。”在《宁波点心小吃谣》中,糖糕作为宁波特色传统小吃,和所有宁波点心一起共同收藏了记忆里的老味道。作为“甜党”平民美食,糖糕虽不及宁式糕点那般精致、经典和富有仪式感,但它是贫瘠岁月里人们心目中的“白月光”。每一个被糖油炸弹甜蜜过的童年,都是幸福的,那来自食物的安全感和满足感让人终生无法忘怀。
二
糖糕是面粉南迁与宁波美食的邂逅,如果说糯米吃的是软糯,糖糕吃的则是那股子韧劲儿。曾经,它作为抗饿和解馋的双重神器,在早餐界风光无限,但糖糕传统做法高油高糖,与现代人健康饮食观念有所冲突,让人爱恨交织,加上如今早餐选择愈发多样、传统小吃式微,糖糕的江湖地位已大不如前,但仍有店家坚持每日手作,为它在现代化的早餐图景中,依然保留了一席之地。
今年开张的天童老街的糖糕店人气火爆,众多游客前去打卡,假期日均销量超过1500只。据说这一只小小的糖糕历经五次研发,师傅传承古法手艺,最大程度还原老底子味道。糖糕本糕也是没想到,朴素如自己,有一天竟然也会成为“网红”单品,可见“回忆杀”的力量有多强大!
奉化浦口王村的王斌把糖糕店从直播间开到了家门口,最初只是为了展示父亲作为国营饮食店点心师的好手艺,因为网友喊话“开店”,小巷深处便飘起了熟悉的香味,父亲的手艺最终被他接了过来。邱隘老菜场有家开了40多年的老颜早餐店,老食客们多半是冲着他家糖糕去的,一个糖糕配上一碗豆浆,咸甜CP“天亮饭”宁波人都懂的。
糖糕走进非遗集市 图源:人文庄市
在南塘老街、在鼓楼、在华严菜场、在姜山菜场、在镇海老街……这些小小糖糕店的手艺人始终坚守着传统味道,没有精致的卖相,没有感人的故事,却把它做成了乡村振兴的名片,做成了特色文旅体验,更是做成了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怀。
三
褪去“饱腹神器”的旧身份,糖糕在时代流转中悄然承载起新的文化使命。如今,糖糕已成为乡愁载体,在外的游子回到故乡,于人声鼎沸的菜场里蓦然发现一只敦实的糖糕,闪耀着熟悉的金黄,秒回红糖香里的旧时光。有人还打包数十个糖糕冻起来,就算身处遥远他乡,当空气炸锅复热的时刻,就像回到了在油锅前等待的那个清晨。
如何做出一款健康版的糖糕,让人只爱不惧,是当前制作者面临的一大课题。在保持经典风味的同时,尝试面粉替代、用油升级、甜度调整,都是可探索的方向——当然这些都需反复试验。最简单的或许是造型创新,比如推出迷你版的一口糖糕,或串成小串,减量也添趣。
要让传统糖糕焕发新生,还需更多创新与突破。比如在口味上做跨文化混搭,做年轻人爱吃的流心馅,如红豆沙、咸蛋黄、椰奶浆等;或者推出季节限定,春季是浪漫的盐渍樱花,冬日是温暖的黑糖姜汁;或者进入甜品化升级,与冰激凌、坚果碎碰撞,变身高端甜品。还可以推出咖啡店联名,搭配美式或拿铁,也许比起搭配可颂,别有一番风味;在包装上,可以结合宁波传统元素设计,做成国潮礼盒或者伴手礼……让糖糕被更多人喜爱,就是爱糖糕的一种方式。
传统糖糕的创新探索 图源:AI生成
宁波人对糖糕的坚守,不仅仅关于一种食物的存续,还是宁波人守护地方味道的一种象征,它的味道不在于隆重的仪式里,而在于日常的温情中。它提醒我们:总有一些味道,值得我们去回味,去传承。
撰文:陈冬妮
编辑:陈珊珊
徐文妮
审稿:陈建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