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糕算得上是糕团中的极品级点心。说它是极品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来历的。相传评弹《珍珠塔》中的男主角方卿金榜题名,回到江南与表妹陈彩娥成亲,生儿育女,甚是美满幸福。方卿认为这皆是天意命运安排,为感恩上天,在家中盖了一座望天楼,每天早上都带领家人登楼拜天,以糕为供品。故各色糕点也成了全家每天的早餐。厨师怕长此下去,方家人会吃厌,便开动脑筋设法变换花样。一日早上,方卿见厨房送来的糕不是平时的圆形,而是洁白如玉的大方糕,糕上还印着“福禄寿喜”的字样和精美图案,图案下还隐约可见不同的馅色,便带着几分惊喜问道:“圆糕怎么成了方糕?”厨师接过话头马上回话:“当然是方高(糕),大人要比县(圆)老爷高好几品呢。大人您是三品命官、七省监察御史,县(圆)官只是七品芝麻官,方本来就高。方高(糕),方永远比县(圆)高,大人家是一代比一代高,代代高上去。”
因为在吴方言中,“圆”“县”谐音,“高”“糕”也是谐音,厨师用吴语谐音说得方卿十分高兴。从此圆糕成了方糕,无馅成了有馅,各种馅料改变了单纯糕点的口味,吃起来特别有滋味了。后来,方卿做寿,把家中的方糕赠送亲朋好友,于是方糕就在江南地区传开了。
方糕上“福禄寿喜”的字样
由此可见,方糕出身名门,与名人方卿沾亲带故。不仅如此,方糕在常熟作为食品销售后,进入的门店也不是常见的糕团店、点心铺,而是街市中比较高档的茶食店、糖果店,而且一开始就每天限量供应,有志书记载当年一糕难求的盛况:“春末夏初,方糕上市,数十年前即有此品,每笼十六方,四周十二方系豆沙猪油,居中四方系玫瑰白糖猪油。每日只出一笼,售完为止,其名贵可知。”因为生意红火,让原先不做方糕的糕团店眼红了,到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糕团店才开始制售方糕。
可惜的是,后来粮食实行计划定量供应,糕团业渐趋萎缩,方糕更是首当其冲,一度消失。再后来粮食商品化进入市场了,可是会做方糕的人老的老、散的散,技艺濒临流失,常熟城内供应方糕的似乎只剩下了县南街上的新雅点心店。前几年县南街大改造,“新雅”关门大吉,方糕就此和常熟食客“拜拜”。至今多年过去了,再不见何处有方糕供应。
洁白的方糕
我最近一次吃到方糕是在2012年参与《常熟蒸菜》一书的编撰时。因为拍摄图片的需要,特地请国家级烹饪大师王子瑾制作了一笼方糕。王子瑾是常熟目前唯一的白案烹饪大师,现任职于常熟理工学院,此前曾在“新雅”工作过,擅做各种花色糕点,所制作的江南船点等糕团,多次在各级烹饪大赛中获奖。据他介绍,方糕的特点一是时令性极强,应时而做也应时而食。过去一般在清明前后开卖,到五月天气热了,糯米和粳米的质量保存条件就达不到高标准了,也就不再制售方糕。如今有了空调设备,可随时调控温度,自是四季都可制作了。二是纯天然、纯手工。原料除米粉外,玫瑰、薄荷、芝麻、豆沙、鲜肉等都是绿色食品,连绿色也是用做青团子的青草汁染色的。做糕的模具,也都是用的木、竹等原生态材料,完全环保。而制作则是从打粉、做馅料到蒸制一系列环节,都由老师傅把关,手工制作。其中的拍花板最显师傅功底的高下,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一拍即合,一下就成型,字样图案清晰可见。可以说每块方糕中都蕴含着浓浓的“人情味”。三是制作精致细腻。外皮薄而有形,馅料充盈饱满,尤其是刚刚蒸熟出笼,胀鼓鼓的馅料似乎要冲破半透明的糕皮,人们凭着内中的颜色似乎已能辨出哪种口味,令人垂涎欲滴。
王子瑾告诉我,方糕所用米粉的配比很关键,大有讲究,非实践经验丰富的熟能生巧者不能掌握,糯米多了糕容易塌,会失“台型”。粳米多了则糕刚硬、口感不佳。只有根据米质合理配制,出笼的方糕才能既不粘牙又成型不散,还保持着整体平整、四角方正的极品风范。此外,方糕最宜趁热吃。故旧时富贵人家主人想吃方糕时,好多人都起早身亲自出门去店里现买现吃,因“若令婢仆购致即减色”。《吴中食谱》曾有记载,其时供应方糕的茶食店门口,“每见有衣冠楚楚者,立柜前大嚼,不以为失雅也”。物以稀为贵(限量供应,只售一笼),物也以人贵升值,无怪乎旧时一块方糕要抵过几份大饼油条,平常百姓自是难得品尝了。
记得那天拍摄结束后,我不但尝了久违的正宗方糕,而且还带回几块到家蒸热了让家人分享,全家老少都说“味道好极了”。孙女还问我:“在哪爿店里买的?”我实话实说:“现在常熟城里买不到,以后可能会有的。”一晃四五年过去了,现在轮到自己问自己了:“方糕而今在哪里?”
来源:常熟市融媒体中心 常熟市东南街道办事处 作者:伍佰 媒体选稿编辑:李俊锋 系知名文化传媒人、新媒体运营师、高级摄影师、《现代苏州》杂志特约撰稿
下一篇:原创 家常早餐鸡蛋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