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 獨傢專稿
文|東升
當新鮮的啤酒尚冒著一絲絲冷氣,汩汩流進橢圓形木桶裡的時候,中國也誕生瞭最早的一批啤酒生產工人。
轉眼到瞭1904年11月,初冬的第一場大雪降臨膠州灣。隨著電機的轟鳴劃過寂靜的莽莽雪地,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司終於生產出瞭第一桶啤酒。
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島公司還提前發佈瞭開張廣告:按最新經驗,以最現代化設備建立的啤酒公司,定於本年10月開張。由最精美的德國酒花和麥芽糖釀制的皮爾森風味淡色啤酒、慕尼黑風味啤酒,按《德意志啤酒釀制法》由純啤酒花和麥芽糖釀制,無任何添加劑。
設計年生產能力為2000噸的啤酒廠完全沿襲瞭德國古老的傳統工藝釀制啤酒,生產淡色啤酒和黑啤酒。釀制啤酒的原料,除瞭被送到柏林經檢驗為優質釀造用水的青島嶗山泉水,其餘都嚴格地來自德國。
在那個對現代工業仍舊陌生的年代,生產被國人比作“馬尿”的啤酒更是超出瞭佈衣長衫的想象力。
最初,啤酒廠的企業管理和釀酒工藝,全部由德國人負責,但其他崗位都是從青島附近雇傭而來的農民或漁民。當新鮮的啤酒尚冒著一絲絲冷氣,汩汩流進橢圓形木桶裡的時候,中國也誕生瞭最早的一批啤酒生產工人。
隨著普通工人對啤酒生產工藝的熟悉,兩年後,青島生產的啤酒產量就達到瞭1300噸,在那個時候,這是個驚人的產量,就是在德國本土的一些啤酒廠也達不到這個產量。這一年,青島啤酒還在慕尼黑博覽會上一舉奪得金獎。這是中國啤酒史上在中國生產的啤酒獲得的第一個國際大獎。
消息傳開,產自青島的一箱箱啤酒在代理商的催貨通知中,被送上碼頭、車站,北上南下,走進瞭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香港的商號洋行,成為大城市裡租界、洋人炙手可熱的搶手貨。連遠在北京清宮裡的慈禧太後,品嘗瞭中國本地釀造出的啤酒,也連聲說瞭幾個“好”字。
一時間,啤酒也使青島成為歐洲人的度假天堂。到瞭夏天,他們紛紛從中國其他城市來到青島的海水浴場,啜飲新鮮的皮爾森型或慕尼黑風味的啤酒。僅在1906年,青島就已有瞭至少10座用於接待旅遊者的賓館飯店。當時除瞭有木桶裝的紮啤在飯店銷售,還有十升裝的宴會桶裝啤酒。“人們花20芬尼就可以買一瓶優良的慕尼黑型啤酒或一瓶皮爾森型啤酒”,這是當時一位名叫莫穆的博士,在其所著的旅遊指南中描述青島的啤酒暢飲情形。
在今天拍的一部紀錄片裡,一位遠在德國紐倫堡的啤酒作坊主用手指敲瞭敲額頭,想起瞭什麼似的說:“來自中國青島的啤酒,有一個古老的德國名字叫‘艾格納’。”青島生產的啤酒猶如一個中國符號,在20世紀初就印在瞭歐洲人的心上。
1912年9月,孫中山先生乘火車路過青島,南下考察中國鐵路發展狀況。9月28日,火車抵達青島站。握手擁抱之後,孫中山先生謝絕瞭德國總督麥爾瓦德的專車和宴會,“中國不承認德國用大炮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在三江會館準備的宴會上,孫中山先生喝到瞭青島生產的啤酒,時任廠長的馬丁·威勒正好在座,孫中山先生便拉著這位德國商人的手說:“中華民國締造伊始,百廢待興,發展制造業是當務之急。先生投資乃大義之舉,必將有大發展。今日事急不能如約,改日有機會定當去廠裡參觀。”
好讀書,不求甚解;
喜說文,不激不隨。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傢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3年12月上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