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天,部分零食頂著“ⅩⅩ農科院研發”頭銜,涉嫌虛假宣傳登上瞭熱搜榜。媒體和科研機構共同打假:有些聲稱由“ⅩⅩ農科院”研發的食品不僅與科研機構沒有任何關系,而且實際的營養成分與商傢標註也相差甚大。
上海辟謠平臺調查發現,“假學歷”現象並非隻局限於食品,日用品、培訓等行業同樣存在“假學歷”,上當的消費者不少。
科普節目變成“央視推薦”?
“央視推薦”“清華研發”“中科院研發”……在電商平臺用這些關鍵詞搜索,會出現零食、農產品、保健品、化妝品、日化用品、傢用電器、書籍等各種產品。它們真有媒體或院校的“背書”嗎?
市民黎先生最近裝修,想上網買些去除甲醛的產品,發現很多商傢不約而同打出“央視推薦”“清華研發”的旗號。再看產品,都是紫色和黑色的兩種小球。商傢為瞭證明這些產品是“央視推薦”和“清華研發”,大多提供瞭電視節目截屏。截屏上確實有變色小球,並標註“甲醛被吸附和被分解的過程”。

不同商傢的宣傳頁面,有的直接將央視臺標與品牌連接
但讓黎先生納悶的是,這些不同品牌的小球都說自傢是央視推薦的,有的還拿出專利證書,稱別傢為仿冒。到底孰真孰假?
經上海辟謠平臺核查比對,相關截屏均出自2020年9月央視新聞的科普報道《院士說科技:甲醛怎麼不見瞭?》。涉及小球的部分來自清華大學天津高端裝備研究院,但不是介紹任何產品,而是介紹瞭一種吸附並分解甲醛的方法——報道中黑色的小球是海泡石、矽藻土構成的多孔材料,具有吸附能力;紫色的小球是載有高錳酸鉀的活性氧化鋁球,起到分解甲醛的作用。不過自始至終,科研人員沒有提及任何產品、品牌,也沒有表示參與過任何產品的研發。
可見,報道展示的其實是高錳酸鉀小球吸附並分解甲醛的化學反應,不是為某些產品做推廣。至於網售產品是否利用瞭相關原理,以及產品品質是否可靠,報道沒有涉及、受訪科研人員也沒有提及。

各種各樣的紫色和黑色小球,電視臺真的推薦瞭嗎?
但在電商平臺上,斷章取義的商傢卻不少。在眾多標稱“央視推薦”“科研院所研發”的產品中,有的利用科普節目做營銷,有的把自身在電視臺投放的廣告稱為“電視臺推薦”。這些商傢故意隱去電視臺臺標、欄目名稱、發佈時間等,再選取其中有利於自己的畫面,讓消費者難以查證。
畢業於某校,就能用學校背書?
另一種典型的“假學歷”是從業者利用自己的畢業院校造假,混淆“畢業院校”與“院校研發”“院校主辦”。
二孩媽媽陳女士最近想讓六歲小女兒學習演講和主持,發現傢門口新開的培訓機構剛好有相關課程,宣傳海報標註瞭上海某表演院校,稱“ⅩⅩ院校創辦”。陳女士起初驚喜,又覺得納悶:“ⅩⅩ院校知名度很高,沒聽說開過培訓班,會不會假的?”她仔細查看瞭海報後發現,實際是“ⅩⅩ院校畢業生創辦”,“畢業生”3個字特別小。
之所以識破瞭商傢“偷換概念”的手法,是因為陳女士在為大女兒物色校外興趣班時,遇到過很多“坑”,“藝術類培訓中,很多機構聲稱老師畢業於知名院校,但上課後與交流發現,老師隻是去進修過,或者老師的老師畢業於那些學校。還有些線上課程機構的師資力量更是無法求證……”
上海辟謠平臺發現,將從業者的學歷謊稱為企業或產品背後的機構並不少見。有些商傢為瞭逃避監管,在講解或宣傳時模糊“畢業院校”與“研發院校”“主辦院校”之間的關系;有的邀請具有特定學歷的“專業人士”進行講解;還有的直接進行學歷造假,假冒在知名院校、研究院所等工作……
典型案例是美容產品品牌“五個女博士”曾因誤導公眾被北京大學醫學部公開打假。原來,“五個女博士”對外稱品牌“由五位來自北大的醫學女博士共同打造”,並在直播時以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以及相關老師的名義做宣傳。2020年9月,北京大學醫學部發佈聲明,澄清與“五個女博士”關系:“北京青顏博識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記者註:系該品牌所有企業)與我部無任何投資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等關系……所涉及的五名人員均為我部往屆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其中二人疑似更名),上述人員行為屬其個人行為,與北京大學、北京大學醫學部及相關專傢教授無任何關系。”

北大醫學部官網聲明
可見,母校並不同意畢業生用自己的名義營銷。對消費者來說,自然不能輕信各種高學歷,即便學歷是真的,也不能證明服務或產品來自相關院校。
虛假宣傳形式多樣,打假如何更有效?
以上種種顯示,“假學歷”現象並非隻存在於食品行業,被“傍”的院校也不止“農科院”等科研機構,知名媒體、知名節目、高校院所、科研機構以及消費者,都可能是“假學歷”的受害者。
那麼,如何從根源杜絕這些問題呢?
一方面,要支持消費者維權。如果商傢宣傳內容與商品實際不符,那麼相關行為涉嫌違反廣告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此時,消費者可以向市場監管部門、消費者權益保護組織等尋求幫助,通過投訴舉報,維護自己的權益。
另一方面,被仿冒的機構既要主動打假,也要通過公開渠道明示真正參與的產品或服務。在實際生活中,有不少科研院所有科研轉化成果投入市場,也不乏專業機構參與提供服務,這些都很正常,有些還是值得提倡推廣的產學研結合項目。但當下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眾多,消費者識別有難度,這就需要相關機構加大宣傳和打假,支持“李逵”,打擊“李鬼”。
此外,平臺也要管一管“ⅩⅩ推薦”“ⅩⅩ研發”。
調查發現,有的平臺屏蔽瞭部分以機構名稱營銷的搜索結果。如果商傢用“假學歷”“假背書”營銷,無法從眾多產品中脫穎而出。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平臺沒有進行關鍵詞屏蔽;而在屏蔽某些關鍵詞的平臺中,也默許商傢在產品介紹頁面呈現各種“假學歷”。

有的平臺屏蔽瞭部分營銷詞匯
可見,杜絕“假學歷”營銷,平臺也應排查一下到底有多少商傢在利用科研院所、知名媒體等虛假宣傳。法律界人士表示,如果平臺不作為,那麼被誤導的消費者,以及被“傍”的機構,都有權向平臺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