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谱写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彩乐章——中国西藏的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报告
报告共计:38页
西藏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融合发展总结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协同推进,在雪域高原绘就了“村美、文兴、业强、人富”的发展画卷。全区5600多个村(居)分布在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23万乡村常住人口在此扎根,乡村的变迁成为西藏发展的生动缩影。
发展成就丰硕多元。经济层面,西藏因地制宜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通过农民合作社等模式带动群众增收,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抢古村等村落通过牧业改革实现脱贫致富与集体经济壮大。文化保护成效显著,4468处各类文物点、2760项非遗项目得到系统性保护,藏式建筑、藏戏、藏医药浴法等文化瑰宝在传承中焕发活力,80%的非遗项目扎根乡村,90%的非遗传承人为农牧民。民生保障持续提质,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7.86%,乡镇卫生院实现标准化全覆盖,农村公路总里程达9.48万公里,电力、清洁能源供暖、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全面普及,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生态保护与民族团结并行,通过生态岗位设置、碳账户推广实现生态保护与增收双赢,7地市全部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
融合路径清晰有效。政策支持筑牢发展根基,通过完善文物保护、非遗传承等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产业发展。活态传承与创新并举,建设博物馆、非遗工坊等平台,开发文化体验项目,借助数字化技术建立资源库、打造“文化云平台”,拓宽文化传播与传承渠道。文旅深度融合拓展发展空间,形成“农旅观光+生态体验”“休闲度假+藏医药康体”“边境文化+跨境风情”等多元模式,嘎拉村、彭仓村等村落依托特色资源实现文旅富民。人才队伍引领共同受益,构建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培育“新乡土人才”,通过技能培训与广泛参与机制,让群众成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体。
西藏乡村发展坚持尊重传统、保障民生、全面协调的理念,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有机统一,为多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彰显了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发展智慧。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上一篇:视觉盛宴 精彩呈现
下一篇:原创 目的性旅游,把人当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