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 | 姜 姜
编辑 | 扬 灵
自2017年以来,汾酒始终保持着高质量的增长态势,业绩的持续攀升,不仅彰显了行业瞩目的“汾酒速度”,更在市场上带动形成了一股势头强劲的“清香热”。2025年上半年,汾酒实现营收239.64亿元,同比增长5.35%;净利润85.05亿元,同比增长1.13%。这已经是汾酒连续40个季度营收和净利润保持增长。
在汾酒的持续引领下,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资料显示,目前清香型白酒占白酒市场份额约为15%,销售规模约为900亿元,品类高端化和头部品牌集中度持续提升。
然而,在这片繁荣景象背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渐凸显:清香型白酒阵营中,除了“汾酒”这面旗帜,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具备全国影响力、拥有独特品牌个性的“第二瓶酒”。
回顾2018年酱香型白酒的崛起路径,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品类发展轨迹。
2018年前后,茅台股价和销量激增,带动其他酱香型白酒企业快速发展。在酱香热之下,郎酒、习酒等品牌不仅分享了品类红利,更逐步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品牌道路。
郎酒通过“青花郎·中国两大酱香白酒之一”的定位巧妙借势,同时又构建了自己的品质表达体系;习酒则深耕“君子之品”的文化内涵,在酱酒阵营中开辟出差异化赛道。此外还有珍酒、国台、金沙等品牌,共同构成了酱香型白酒的梯度力量,推动整个酱酒品类走向繁荣。
反观浓香型白酒,其阵营则呈现出梯队完善、流派纷呈的生态格局。五粮液与泸州老窖在高端市场双雄并立,分别作为多粮与单粮工艺的典范。川派的浓郁强劲与江淮派的绵柔淡雅则在地域风格上互补共生,共同构成了一个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品类生态。
再来看看清香型白酒阵营,情况却略显单调。
汾酒作为品类龙头,凭借“抓青花、强腰部、稳玻汾”的清晰战略,构建起从高端引领到大众覆盖的完整价格带,逐步形成了以产品力与品牌力为核心的持续增长引擎。加之其跨越六千年的酿造史与“中国四大名酒”的身份底蕴,共同构筑起难以复制的品牌文化资产。
作为山西第二大清香品牌,汾阳王正积极推动自主品牌建设,围绕品牌、产品、渠道与用户等模块系统发力,逐步构建起以山西为核心、辐射环晋区域并面向全国重点市场的发展路径。
除此之外,消费者还能想到哪些清香型品牌?可以说,大多数清香型酒企业仍停留在对汾酒的风格模仿与路径依赖中,缺乏独立的品牌表达与价值主张。这种“千酒一面”的局面,导致“清香热”从某种意义上说仅限于“汾酒热”,未能形成真正的品类合力。
究其本质,是清香型白酒在品类价值多元化表达上的不足。酱香型白酒之所以能形成梯队式发展,在于不同品牌对酱香品质、工艺、文化进行了多角度诠释,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而清香型白酒阵营中,大多数品牌仍在重复汾酒已经讲述过的故事,未能挖掘出属于自身的独特品类价值。
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健康的品类生态应呈现“龙头引领、梯队跟进”的良性结构。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品类影响力,也能增强抗风险能力。清香型白酒若想实现真正复兴,不能仅依赖汾酒一枝独秀,更需要一批具有特色与活力的第二、第三梯队品牌共同发力。
打破同质化困局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找到自身的差异化定位。这需要深入挖掘清香工艺的多样性,结合地域文化与品牌历史,构建独特的品质表达体系与文化内涵。只有在尊重品类共性的基础上,发展出个性化品牌价值,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同时,行业组织与龙头企业也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积极培育清香型白酒的多元生态。通过制定标准、共享技术、联合推广等方式,为第二、第三梯队品牌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共同做大清香品类的价值与声量。
产业唱得好不好,还得看政府搭得台子怎么样。因政策倾向性问题让酒企发展受阻的案例并非少数。
目前,吕梁市正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与顶层设计,着力构建更为健康的产业生态。清香核心产区汾阳市政府已初步形成以汾酒为龙头,汾阳王酒业、汾杏酒厂、汾阳市酒厂“三大”金牌企业为中坚,青花酒厂等“六大”新星企业为补充的“一汾三金六星”协同发展矩阵规划,力争为品类的可持续繁荣奠定梯队基础。
真正的“清香热”,从来不是一花独放,而是春色满园。只有当清香型白酒建立起如浓香、酱香般丰富的品牌梯队,这一品类才能在新时期焕发其应有的、更加绚烂的光彩。这既是行业的期待,也是市场共同期盼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