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斐菲
在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清晨的拉面馆总是热气氤氲、人声鼎沸。拉面店老板冶子日穿梭在桌椅之间,热情招呼着食客。一碗“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的化隆拉面,不仅是当地人早餐桌上的主角,更是带动十余万群众走出大山的“黄金产业”。
“别看这一碗面,它养活了化隆十几万拉面人。”冶子日一边麻利地端面,一边感慨道。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亲邻相帮”走出大山的第一代拉面人,到如今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两万多家拉面店,化隆人用四十年的时间,把一碗拉面做成了年收入超百亿元的支柱产业。
青海拉面。人民网记者 杨启红摄
目前,化隆拉面店已达20148家,从业人员累计达11.3万人次,店铺遍布全国337个城市和16个国家。在产业鼎盛时期,拉面产业年经营收入突破140亿元,带动形成了从原料供应、技能培训到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冶子日的经历正是这个产业发展的缩影。2022年,他从天津回到家乡开店。“现在店里每天流水3000元左右,雇的3个服务员都是本镇乡亲,每人每月工资4000元。”他笑着说,返乡创业的底气,离不开金融机构提供的便捷支付工具和经营性贷款的支持。
冶子日提到的经营性贷款,是当地金融机构专门为拉面经营者定制的金融产品。在他计划对店面进行提档升级时,20万元的自助循环经营贷款解了燃眉之急。“随用随还、利率优惠,大大缓解了资金压力。”冶子日说。
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办理业务中。人民网 顾斐菲摄
这样的金融支持在化隆已成常态。早在2014年9月,当地金融机构就开始主动走出青海,赴上海、厦门、广州等拉面店主集中的城市考察,针对从业者融资难、融资远的痛点,率先推出“拉面经济”专属信贷产品。
“我们始终把支持‘拉面经济’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当地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末,当地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拉面贷款超4000笔,金额超过6亿元。而从更广范围看,自推出“拉面贷”以来,已累计发放各类拉面贷款7700余笔、金额近10亿元,覆盖238个行政村、4300多户拉面经营户。
随着拉面产业的升级,化隆回族自治县正迎来一波“归雁经济”热潮。在黄河岸畔的亚优伊餐饮管理有限公司,传统的拉面师傅已被一台台智能机器人取代。这些“铁面匠”能快速拉出不同规格的面条,精准记录产量,口感与人工拉面别无二致。
“铁面匠”。人民网 顾斐菲摄
“我们在外打拼多年,现在共有31家饭店,用的都是自主研发的和面机和‘铁面匠’。”公司负责人马金云介绍。2021年,公司首次申请30万元“经营贷”用于研发设备;2025年3月,又获得450万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用于扩大生产和完善管理。
如今,亚优伊不仅经营连锁餐饮,还对外销售拉面设备和调料,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和培训基地,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据统计,化隆回族自治县返乡创办的企业已达462家,吸纳就业6786人,实现销售收入16.2亿元,业务范围涵盖餐饮服务、牛羊肉冷藏配送、建筑建材等23个行业。从“一碗面闯天下”到“返乡创业兴家乡”,化隆拉面正在完成从1.0版的“走出去”、2.0版的“稳下来”到3.0版的“强起来”的转型升级。
在化隆,一碗拉面拉的不仅是千万家庭的生计与希望,更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汤头飘香的不只是产业振兴的味道,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深厚分量。从夫妻小店的起步资金,到智能工厂的升级贷款,从支持化隆人走出大山闯市场,到赋能游子返乡创业谋新篇,金融机构始终以专业服务为笔,助力化隆人用一根面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