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各地政府大力投资建设景区,规划宏伟蓝图,看到开发商斥巨资打造“网红打卡地”,也看到专家学者提出各种理论模型,探讨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
可说到底,谁说了算?谁能决定景区的生死,是游客。
景区修得再气派,宣传的再好,没游客去,就是个空壳子。游客不去,景区就没人气,没收入,关门也是迟早的事。游客会用脚投票,不高兴了转身就走。所以,不管别的人忙得热火朝天,真正能决定一个景区活不活得下去的,是每一个普通游客。
近年来,不少耗资数亿甚至数十亿打造的“超级景区”倒闭的是越来越多,这些景区往往拥有恢弘的建筑、先进的设施,却在实际运营中与游客的需求脱节。当景区无法满足这些深层次需求时,无论它多么“高大上”,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特别是在短视频传播迅速的今天,游客的差评,可能比官方宣传更有杀伤力。比如游客在网上抱怨景区“贵、差,节目不好看”“排队三小时,游玩十分钟”等等评论,如果被有心人推动,便会迅速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形成负面舆论,让众多游客望而却步。
相反,有游客说景区“性价格高,十分推荐”“这里很美,值得再来”,向别人安利景区,也会吸引无数人到访体验。
更重要的是,游客的需求在不断变化。游客逐渐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仿古街区、高价小吃和劣质纪念品,“到此一游”式的打卡拍照。更加倾向于深度体验、文化沉浸与个性化服务,渴望真实、独特、有故事的旅行体验。所以说,只有够敏锐捕捉到游客心理变化,及时调整运营策略,景区就能焕发新生。
特别是众多小景区,近年来通过打造特色,有记忆点的文旅景区,实现了开业即爆火,后续“月月有主题、天天有节目”吸引了无数游客到访体验。
例如,刚开业的“九曲黄河万里情”,项目位于济南市济阳区,是全国首个以黄河文化为主题的文旅街区,开业首日就8万人次的客流量,吸引了广泛关注。
游客到访后,不管是16米高的“鲤鱼跃龙门”雕塑,还是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均受到到了游客的好评和称赞,不少游客在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说街区 “把黄河文化具象化,既好看又好玩”。
所以说,当景区真正把游客放在核心位置,做游客喜欢的产品、满足游客需求、尊重游客体验,才能在这个新文旅时代中站稳脚跟,并越来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