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饮连锁的激烈竞争中,“养生”已不再是噱头,而成为驱动门店业绩提升与品牌差异化的新引擎。从沪上阿姨的“五色慢养”,到茶百道、百分茶的桃胶系产品,再到供应链企业的五色乳矩阵,轻养生饮品正被系统化、标准化重构。对于连锁品牌而言,这不仅是产品升级,更关乎商业模式创新、供应链整合与用户留存的长期价值。
内容来源:行业资讯
责编丨小逸 排版丨小逸
1803字|4分钟阅读
秋冬是茶饮市场的旺季,传统做法往往靠季节性上新来带动消费。但今年,一个更深层的趋势正在显现:从头部品牌到区域连锁,纷纷将“养生”作为战略方向,而非短期风口。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养生茶饮市场规模预计达到642.7亿元,同比增长25.3%,并将在2028年突破千亿。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市场潜力,也说明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需求已经从“偶尔尝鲜”转向“日常消费”。
对于连锁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谁能率先标准化养生产品矩阵,谁就能在未来三年的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接下来,我们拆解茶饮养生赛道的三大升级逻辑。
01
从“拼食材”到“拼体系”
养生饮品的标准化逻辑
过去几年,茶饮品牌做养生饮品往往停留在“加点红枣、枸杞”的层面,看似跟风快,但缺乏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消费者今天喝红枣,明天喝黑芝麻,缺少统一认知,品牌难以沉淀心智,用户留存也随之受限。
沪上阿姨的“五色慢养”是一个转折点。它并非简单的新品,而是建立在“五色入五脏”这一传统养生理念上的长期框架。通过五黑、五黄、五红等系列,品牌不仅能持续扩展SKU,还能在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稳定认知。
供应链的介入更让标准化成为可能。盼盼食品集团旗下伽那食品就提出“五色乳”矩阵,把五黑乳、五黄乳、五绿乳、五红乳、七白水等系统化产品推向茶饮市场,帮助连锁品牌解决“食材散乱、概念模糊”的问题。
这其实是连锁逻辑的体现:只有形成清晰的体系化产品语言,才能在招商、稳点运营、团队培训等环节上实现可复制的标准化运营。一旦产品价值可感、可传递,就为门店业绩提升奠定了长期基础。
02
好喝才是关键
破解“养生=难喝”的行业痛点
长期以来,“养生饮品不好喝”几乎成为行业痛点。很多连锁品牌即便上新,也因口感问题导致复购率低。连锁扩张的关键是用户留存,如果产品不具备好喝的属性,再好的养生概念也难以撑起业绩。
在这一点上,供应链创新正在重塑行业认知。比如五黑乳通过酶解与萃取工艺,让黑芝麻、黑豆等食材既保留营养,又口感细腻;五黄乳选用超甜903玉米,搭配四种天然食材,通过热萃工艺还原自然甜香,同时坚持“0植脂末、0防腐剂”,契合年轻人追求“清洁标签”的趋势。
这种研发背后的逻辑,其实是供应链整合+研发能力的升级。对连锁企业而言,好喝不仅决定了单店利润,更是品牌能否快速扩张的核心。因为只有当消费者愿意复购,加盟商才敢持续开店,招商也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换句话说,好喝是连锁稳点经营的起点,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加分项。
03
文化与视觉锚点
养生饮品的品牌传播力
在当下的茶饮竞争中,一款产品能否被消费者记住,往往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传播锚点。
7分甜的“水墨江南糯叽叽”通过中式美学强化记忆;一只酸奶牛的“五黑”“五红”养生酸奶,则借色彩概念加深消费者认知。伽那食品的“五色乳”更是以黑、黄、红、绿、白五色构建强烈视觉冲击,让消费者一眼能记住。
这种玩法,本质上是品牌传播与商业模式的结合:当一款产品能一句话讲清“为什么健康”“好在哪里”,它就具备了被用户自传播的潜力。对连锁品牌来说,这意味着更低的获客成本和更强的用户留存力。
同时,新中式美学的融入也让“养生”不再是老派概念,而是年轻人愿意分享的社交话题。这不仅是产品的差异化,更是连锁品牌在快速扩张中的软实力。因为招商时,品牌能拿出具备文化厚度和视觉辨识度的产品,更容易说服加盟商相信“这是一个长期有价值的赛道”。
写在最后
“轻养生”不再是茶饮行业的短期噱头,而正在成为连锁品牌的长期增长逻辑。
从体系化的标准化产品,到好喝的供应链创新,再到文化与视觉的传播锚点,养生饮品正在完成一次从“拼食材”到“拼价值”的全面升级。
对连锁企业而言,这不仅关乎产品创新,更关乎稳点运营、招商吸引力、门店业绩提升与用户留存。谁能率先把“轻养生”做深、做透,就不仅能抢占千亿级赛道,更能打造真正具备长期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连锁的尽头,不只是规模扩张,而是健康与价值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