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首日2.7万人注册登记、近期报名入选概率仅为0.08%、6个月累计接待9.3万人次,这是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对外开放参观后的数据一览。
在湖北咸宁,花25元就可以解锁元气森林透明工厂半日游,还能喝到汽水盲盒。在广西柳州,螺霸王螺蛳粉工厂的门票则是36元,参观完生产车间,可以来一碗配料齐全的螺蛳粉。
2025年5月4日,游客在郑州市金水区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体验玻璃烧制。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因票难抢、要排队,并集参观、游玩、购物于一体,此类工厂游被游客们戏称为“工业迪士尼”。这正是近年来新兴的旅游形式——工业旅游。
通过开放生产线、展示工艺技术流程、建立企业博物馆等方式,工业旅游将工业生产、工厂风貌、企业生产文化与旅游体验多元结合,让游客了解工业历史、技术发展和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发扬和传承工业文化,同时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娱乐、教育、文化和经济等多重价值。
工业旅游背后的发展逻辑与经验,值得关注。
有没有心动的工业旅游计划?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文| 瞭望智库 谢芳 熊翰川(实习生)
1
从工业文明到中国智造
1896年的西门子电机、1903年的糖化车间、120多年的啤酒发酵池和储酒桶……走进青岛啤酒博物馆,仿佛穿越时光。这些历史设备陈列在古老的厂房内,静静述说着青岛啤酒的百年传奇历史。
另一端,智能生产线上,一罐罐啤酒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在轰鸣声中井然有序地穿梭于不同的生产模块之间,完成灌装、包装、扫描检测,以及装箱等生产流程。看完现代工业的科技魅力,游客们还能在体验区品尝刚刚生产的新鲜啤酒。
2003年开馆的青岛啤酒博物馆,被誉为“中国工业旅游的旗帜”,它依托现有的青岛啤酒一厂和老厂区历史建筑,巧妙地将老厂房车间、历史设备遗址与现代化生产作业区融为一体,在开发啤酒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同时,改造出可供参观的现代化智能生产车间。
工业旅游的另一个代表案例,是北京首钢园区。
首钢已有百年历史,它曾是我国装备最先进的炼铁厂,结束了我国有铁无钢的历史,记录了我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进入21世纪后,为响应调整产业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首钢开启从石景山到渤海湾的搬迁,遗留下高高耸立的锅炉、锈迹斑斑的冷却塔、残旧的运输廊道、铁路专用线等。
2010年12月19日,首钢第二炼钢厂的工人在最后一炉钢冶炼现场。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如今的首钢园区,以老厂区的标志性工业遗迹为载体,将重要工业成就和历史事件发生地有机融合到园区规划中——西十筒仓成了北京冬奥组委的家,精煤车间老厂房和运煤车站成了中国花样滑冰队、短道速滑和冰壶队的训练馆,钢铁管廊成了高空步道,二泵站成了六工汇购物中心……
库叔仍记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苏翊鸣在首钢大跳台上的一跳,现代竞技体育与历史工业遗迹彼此映衬。如今,这里还是服贸会永久会址、科幻大会常驻会址、WTT中国大满贯比赛场地,更多人在旧厂房里打羽毛球、在高炉下喝咖啡、在曾经的工业凉水池现在的群明湖里划船。
2022年2月14日,中国选手苏翊鸣在首钢滑雪大跳台比赛。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024年,首钢园客流达1300万人次,同比提升超8%;2025年上半年,首钢园客流超665万人次,带动消费2.6亿元。
如果说,青岛啤酒博物馆和首钢园区,见证了中国百年工业文明的发展。以小米汽车工厂为代表的新型科技工业企业,则展示出中国智造的崛起,为工业旅游注入了崭新的产业基因和活力。
行走于小米汽车工厂,可以观看压铸、冲压、车身焊接、涂装、电池以及总装等六大核心车间的全智能化生产。千吨级压铸机在轰鸣声中一气呵成铸造车身,近千台机器人精准协同完成喷涂与组装——机械臂起落之间,一辆辆崭新的小米汽车逐渐成型,科技与制造完美交融的场景,令人叹为观止。
可以看出,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和对现有工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工业旅游发展出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工业遗产遗址开发和工厂旅游化改造。
前者以工业遗址为基础,打造主题公园、博物馆、文创园区等多元旅游目的地,重拾工业城市/园区的生机和活力;后者则是对现运行的工厂进行旅游化改造——如打造企业博物馆、展览馆、展示可参观的生产线等,既实现了企业品牌宣传,也推动了现代化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
2
来自上世纪
其实,工业旅游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当时,法国雪铁龙汽车制造公司开创先河,首次组织客人走进其生产流水线,直观地感受汽车生产全过程。这一创新做法迅速引起诸多厂家效仿,免费的参观活动逐渐演化为成熟的收费旅游项目,工业旅游就此萌芽。
同一时期,历经两次工业革命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开始工业转型,传统采矿业和重工业等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逐渐搬离人口密集的主城区,留下大量闲置空置的设备和厂区。
工业遗产渐丰的情况下,“工业考古学”(Industrial Archaeology)应运而生,旧工厂所承载的国家和民族发展历史及相关文化价值开始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废弃的厂房和设备不必全部拆除或变卖,它们已成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种文化符号,且因客观可见而具有更强的表现力。改造它们,也是在维护和更新其背后蕴含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保护和改造尤为经典,相信很多库友第一次知道这个地区,还是在高中的地理课本中。
作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密集区,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曾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从1851年起的130多年里,这里共产出2.4亿吨煤,60万名员工曾经在这里工作。
但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世界性的钢铁过剩等问题,鲁尔区陷入经济危机,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在此困境下,鲁尔区开启了以工业旅游为核心的转型振兴之路。从70年代开始,鲁尔区采用“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模式,对大量的工业遗产和工业基地进行保护性的开发与整合,最终形成了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包括19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个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个典型工业聚落,以及9个瞭望塔等。
新华社记者张帆曾在2023年探访鲁尔区,她如此描述当时的感受:“冷肃、规整、宏伟、震撼,工业遗迹将实用的结构和浪漫的美感完美结合在一起,走在其间仿佛还能想象出一百多年前,数万工人在此热火朝天工作的场景。”“这种震撼不仅来自于遗迹巨大的体量带来的压力,更来自于那些陈旧的遗迹下隐藏着的来自悠长岁月的冲击。”
2023年8月16日,在德国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人们在导游带领下参观焦化厂内部。新华社记者 张帆 摄
鲁尔区成功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区域旅游品牌,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区向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转身,也为全球工业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案例。德国国家旅游局表示,大力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提升经济,还有利于宣传德国制造技术,提升德国形象。如今,德国每年4亿游客中,三分之一来自工业旅游项目。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英国的铁桥峡谷、美国的匹兹堡钢铁厂、日本的三菱长崎造船所。不仅解决了传统工业区衰退的问题,也推动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转型,展现出显著的经济效应和品牌价值。
3
起步晚,发展快
我国的工业革命晚于西方发达国家,但工业遗产并不少,且具有特色。
2020年6月印发的《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介绍:
自19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老工业城市,不仅见证了我国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2024年6月12日,游客在南京市雨花台区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钢铁体验馆内参观游览。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相应地,我国工业旅游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
一方面,许多老工业基地面临着资源利用率不高、能耗偏大、污染问题严重、环保压力加剧等现实挑战,叠加城市规划更新的需要,逐渐转移出城市中心,遗留下诸多带有历史气息的厂区厂房,这些都是带有地方发展印记的珍贵工业遗址。
工业旅游将这些沉寂的工业资源开辟出新的打开方式,激发城市新的旅游潜力,打造工业文化传承区域,在深化城市功能、发挥城市特色、促进城市发展、激活城市潜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比如,广西柳州就充分发挥老工业基础和现代制造业的实力,打造出柳州工业博物馆、上汽通用五菱宝骏基地、柳州螺蛳粉产业园等一批工业旅游品牌。2023年,柳州接待国内游客8066.5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883.89亿元,增速位居广西前列。
一方面,游客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升级,对于深度文化体验,知识教育等产生新需求,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同时,传统旅游业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去爬一座山就必走玻璃栈道、去趟古镇就会钻千篇一律的商业街,更别提随处可见的“想你的风吹到了××”。
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献春表示,“同质化开发难以满足游客对情感共鸣、品质保障和个性体验的核心诉求,导致游客审美疲劳、消费黏性下降。”
工业旅游拥有独特的生产场景和工业文化特色。通过参观工业生产线、了解工艺技术流程,以及互动式的工业生产体验,游客们不仅能感受工业美学带来的视觉震撼与心理冲击,还能学习相应的科技工业知识。
国家也针对工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引。早在2017年,国家旅游局就发布了《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系统性地规范了工业旅游中的基础/配套设施服务、旅游安全、信息化建设等关键环节,完善了国家工业旅游基地的建设体系。
当年,文化部推出10个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1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既有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的开滦煤矿(现河北省唐山市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汉阳铁厂(现湖北省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也有现代化工业企业江苏省苏州隆力奇养生小镇、山西省汾酒文化景区等。
【注:2018年3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
2021年5月,《推进工业文化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开发工业旅游创意产品,打造一批沉浸式工业文化体验产品和项目,推出工业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工业旅游目的地。次年3月,《“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鼓励依托工业生产场所、生产工艺和工业遗产开展工业旅游,建设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2022年、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分别推出53家单位、69家单位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各省份也相继评出数量不等的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4
前景无量
在展现自身成果和价值的同时,工业旅游也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
首先,工业旅游会为企业带来生产与安全、旅游与生产效率之间的矛盾。企业需要在一定的空间内同时建设工业生产和旅游设施,这会带来额外的生产安全成本和压力。而游客的旅游观光会压缩企业生产的物理空间,并有可能干扰生产流程、分散员工注意力、增加企业管理成本。
其次,工业旅游的内容开发和旅游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参与。目前的工厂参观等工业旅游形式,管理和服务人员往往为员工兼任,如何将冰冷的工业技术和设备转化成有温度的品牌故事、文化历史或有趣的互动体验,面临着考验。此外,社交媒体上有诸如门票难抢、在场游客人数过多、分流较差、可参观时间段少等吐槽帖子,也说明了工业旅游中的管理挑战。
考验很多,但工业旅游的大势是蓬勃发展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旅游报社前社长高舜礼在今年5月的“京津冀工业旅游服务及推广交流会”上,对我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有所展望:
一是高新科技类的工业旅游最具成长性。
高新科技工业契合游客求新求异求特求高的心理,如航天中心、天眼工程、干细胞研究、量子通信、人形机器人等,这些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二是贴近百姓生活的工业旅游将永葆生机。
游客普遍对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加工感兴趣,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的老字号、大品牌、新产品,好好规划将不发愁旅游客源。
三是研学市场对工业旅游有普遍性需求。
全国中小学生规模庞大,而部分地区已将研学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高校师生、科研、商务等人士对研学也有较大需求,只是重点、内容和方式有所差异。研学市场广阔,其学习性质与工业旅游适配度高。
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工业旅游接待游客量突破2.5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00亿元,同比增长35%。据中研普华发布的《2024-2029年工业旅游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未来五年,该产业将保持18%的年均增速,到2029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成为文旅产业最具潜力的增长极。
正如高舜礼所说,“当全球最为齐全门类的工业制造,遇到全球最大规模的旅游客源市场,便注定了中国工业旅游将前景无量。”
参考资料:
1.城市发展视域下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开发路径及经验启示|韩露、孟芝晴,城市学刊,2024年第2期
2.他山之镜——欧洲经验对我国工业遗产文旅改造的参照|线宏力、韩晓秋,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年第3期
3.德国工业旅游开发对黑龙江省的启示|赵阳、李连滨,商业经济,2010年第4期
4.镜头连中外·第24辑| 从鲁尔矿区到北京首钢:工业遗存焕发新生|新华社客户端,2023年8月30日
5.“工厂游”火出圈,竟然比演唱会还要难抢?|张漫子,半月谈,2025年8月12日
6.“工业迪士尼”,成了京沪排队王|胡汉三,第一财经,2025年6月11日
7.北京:上半年665万人次客流带动首钢园消费2.6亿元|潘福达,北京日报,2025年8月4日
8.高舜礼:“蓬勃发展”是工业旅游大势|中国网,2025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