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庆中秋长假,全国文旅市场呈现鲜明转向:“为一口美味奔赴千里”成为普遍现象,抖音发布的出行消费报告显示,“烟火小店”流量较去年激增300%,丽江、乐山等十大“烟火城市”凭借特色美食吸引数亿游客到访。
美食的吸引力早已超越味觉本身,成为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游客奔赴一座城,本质是追寻美食背后的生活肌理与文化记忆。2025浙江特色小吃嘉年华上,124家企业带来的不仅是董大双兰溪鸡子馃、庆元乌米饭等风味,更让游客在品尝中触摸浙江各地的烟火气。福建漳州古城内,白皮饼、白水贡糖等非遗美食摊位前常年排起长队,这些承载着匠心技艺的小吃,成为游客读懂闽南文化的窗口。美食作为文化的“味觉符号”,其自带的亲和力与传播力,让文化交流变得生动可感。
@摄图网
01美食成新引擎助推旅游变革
从淄博烧烤到天水麻辣烫,美食已成为地方旅游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游客与当地文化连接的重要桥梁。中国旅游研究院规划与休闲研究所所长吴丰林代表美食旅游课题组发布的《2024中国美食旅游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随着大众旅游的发展,美食已成为游客规划行程时的重要考量因素,甚至成为旅游的主要目的。93.1%的游客认为体验美食是旅游的主要因素。以旅游的方式享受异地美食、品味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成为游客的重要选项。不少目的地依托美味抓住机遇,吸引更多游客。
在安徽黄山,徽州传统“八碗八”宴席让游客围坐八仙桌,听司仪讲解每道菜的徽商宴请典故,观赏徽剧表演,还能亲手搓制肉圆,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吃味道”升级为“懂文化”,有效延长了停留时间。佛山的探索更具范式意义,西樵岭南美食文化周不仅汇聚西樵大饼、均安蒸猪等百种美食,更融入功夫表演、潮流音乐与美术展,高达38万人次的到访量与1.1亿次的线上曝光,印证了文化赋能的强大效应 。
多元化的“美食+”融合模式,正在重构旅游消费生态。从“单点品尝”到“场景沉浸”,从“日间消费”到“全时体验”,文化融合让美食旅游的边界不断拓展。新疆托克逊拌面美食文化旅游活动设置“可带走的托克逊记忆”环节,游客品尝美食之余,还能通过购买农副产品与非遗作品深化文化认知 。佛山顺德推出的“旅游美食一卡通”,整合13家景区、50余家餐厅与20多家酒店,形成“吃住行游购”闭环,一家三口两天一夜游可享超1700元优惠,既降低游客成本,又激活全链条消费 。夜间经济的发力更让体验延伸,顺德欢乐海岸凭借夜间消费券与民宿福利,将美食热情从白昼延续至深夜。
非遗与市井文化的活态呈现,为美食旅游注入独特魅力。游客对“原真性”体验的追求,让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成为核心吸引力。江西赣州“非遗国潮购物月”上,客家擂茶老师傅现场演示研磨技艺,游客排队尝鲜的同时,读懂了客家饮食文化的传承。山东聊城大运河美食节上,“会唱歌的于集晃啷丸子”以“先听其声再品其味”的特色,让游客获得新鲜体验。佛山高明三洲墟市则以500多个摊位的市井活力,成为“跟着墟市游佛山”的独特IP,满足了游客对真实生活场景的向往。
@摄图网
02当游客从觅食者变为体验者美食旅游如何破局
当下,游客的需求正在悄然发生质变,他们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浅尝辄止的美食品尝者,而是希望成为深入当地的文化体验者。这一趋势在数据中得到了明确印证。中国旅游研究院美食旅游专项调查显示,21.8%的游客认为美食旅游是一趟深入体验当地文化的旅程;59.3%的游客表示如果有机会,愿意进一步了解目的地美食文化;26.2%的游客愿意学习目的地特色美食的烹饪技巧和方法。
随着游客对体验需求的提升,简单的打卡式美食消费已经难以满足市场,更多人开始追求能够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参与制作过程甚至学习烹饪技艺的深度体验。比如,主题更加细分和小众化,除了传统的地方菜系,特定食材、烹饪技法甚至饮食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都可能成为独立主题;体验更加深度化,游客不再满足于品尝,而是更希望参与从食材采集到烹饪的全过程,例如农场采摘、赶海出海、厨艺工作坊活动等互动性强的项目;服务更加专业化,目的地需要提供更专业的文化解读服务,如由美食家、历史学者或本地厨师带领的导览活动,让游客不仅“吃到味道”,更“吃懂文化”。
2025年的文旅市场清晰表明,美食是最好的引流入口,而文化体验才是留住游客的关键。当一碗面连接起地域典故,一桌宴席承载着民俗传统,一次市集浸润着市井文化,美食便不再是孤立的消费环节,而成为串联文化、体验与情感的核心纽带。未来,唯有深耕文化内涵,创新体验场景,才能让美食旅游真正实现品质升级,让每一次“寻味之旅”都成为深刻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