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中国人打小就知道,咱民族最不缺的就是吃苦耐劳的劲儿,还有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老辈人里,不少人揣着干粮就敢走出国门,在陌生地界儿打拼出一片天。就说民国那时候,有个叫程志平的温州汉子,愣是跑到非洲那片从没去过的地方,硬生生闯成了当地的大富商,连儿子都带着中国心,这故事听着就带劲!今儿个咱就用河南话,好好唠唠程志平父子的事儿,看看这温州人是咋在非洲站稳脚跟,又咋把中国根扎在心里的!
一、温州小子逢乱世:饥荒逼走家乡,货船里闯生路!
程志平出生在清朝末年的浙江温州,那时候时局乱得很,家乡又赶上严重的饥荒,地里长不出庄稼,老百姓饿得眼冒金星。程志平看着家里揭不开锅,心里急得慌:“总不能在家等着饿死吧?得出去闯闯!”
就这么着,他揣着几件旧衣裳,咬着牙搭上了一艘货船,要去国外谋生。那货船条件差得很,船舱里又闷又挤,吃的是硬邦邦的干粮,喝的是带着咸味的水,一路上颠颠晃晃,好多人都吐得昏天黑地。可程志平没抱怨,心里就一个念头:“只要能活下去,能挣着钱,再苦都值!”
咱河南人常说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程志平就是这样。他知道自己没啥靠山,只能靠自己的双手,所以不管路上多苦,都硬扛着。不知道在海上漂了多少天,船终于靠了岸,他到了法国。本以为到了法国就能好过点,可没想到,在异国他乡,他一个连法语都不会说的中国人,只能干最底层的活儿,挣的钱刚够填饱肚子。
二、眼光独到转非洲:不混法国底层,要去殖民地拼一把!
在法国干了阵子苦力,程志平心里就琢磨开了:“总这么干底层活儿,啥时候才能出头?不行,得找条更好的路!” 那时候他听人说,法国有不少殖民地,那边机会多,只要肯吃苦,说不定能有大作为。
他一打听,非洲的加蓬是法国的殖民地,那边人少地多,资源也丰富,就是缺敢闯的人。程志平眼睛一亮:“这不就是我要找的地方吗?与其在法国混日子,不如去加蓬拼一把!”
周围人都劝他:“非洲那地方多落后啊,又热又偏,万一出点事儿咋整?” 可程志平主意已定,他说:“咱中国人啥苦没吃过?热怕啥?偏怕啥?只要能挣钱,能活出个人样,我就去!” 就这么着,他又收拾行李,踏上了去加蓬的路。这一去,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三、加蓬扎根第一步:面包店打工攒经验,瓷器生意赚第一桶金!
刚到加蓬,程志平连当地话都听不懂,只能从最基础的活儿干起。他找了家面包店,给人当学徒,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揉面、烤面包,累得胳膊都抬不起来。可他不光干活卖力,还特别有心眼,一边学手艺,一边观察当地的行情,看啥生意能挣钱。
干了阵子,他发现加蓬的蒂尔港来往的商船多,不少船上都有中国的瓷器,当地人还挺喜欢这玩意儿,可卖瓷器的人不多。程志平心里盘算:“这可是个好机会!我要是做瓷器生意,说不定能挣着钱!”
他攒了点积蓄,又找老乡借了点钱,开始倒腾瓷器。一开始没经验,他就跟着商船跑,从别的地方低价收来好看的瓷器,再运到蒂尔港卖给当地人、商人。他卖的瓷器样式多、质量好,价格又公道,慢慢就有了回头客。没多长时间,他就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拿着这笔钱,程志平心里乐开了花:“咱中国人在非洲,也能挣着钱!”
四、生意越做越大:租渔船当渔贩,开伐木场成千万富商!
有了第一桶金,程志平没闲着,他知道 “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得把生意做大。他看加蓬靠海,渔业资源丰富,可当地渔贩不多,就租了一艘渔船,当起了渔贩。每天天不亮就出海打鱼,打完鱼再运到市场上卖,有时候还把鱼卖给当地的餐馆、商店。
他打鱼实在,卖鱼也实在,从不缺斤短两,所以生意越做越好。后来他又雇了几个人,多租了几艘渔船,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渔贩。可他还不满足,又发现加蓬的木材资源特别丰富,好多大树在别的地方少见,要是把木材运到世界各地去卖,肯定能赚大钱。
他又凑钱开了家伐木场,雇了当地人和中国人一起干活,把砍下来的大木材加工好,再通过商船运往欧洲、亚洲等地。这伐木场的生意比瓷器、渔业还赚钱,没几年,程志平就赚得盆满钵满,身家超过了千万美元,成了加蓬有名的富商!当地的商人提起他,都竖大拇指:“程志平这中国人,太能拼了,太会做生意了!”
五、娶非洲姑娘成 family:酋长提亲,儿子让・平出生!
程志平的成功,不光让商界认可,还让当地的酋长注意到了他。酋长觉得这中国人踏实、能干、人品好,就主动上门提亲,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程志平。
程志平一开始还挺犹豫,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跟非洲姑娘结婚,怕有文化差异。可跟酋长的女儿接触后,他发现这姑娘温柔、善良、勤劳,跟自己特别合得来。1942 年,程志平跟这位非洲姑娘结了婚,成了家。没过多久,他们就有了一个儿子,程志平给儿子取名 “让・平”,既带着当地的特色,又藏着自己的中国心。
结婚后的程志平,日子过得更滋润了,生意有人帮着打理,家里有妻子照顾,他心里更踏实了。他常跟妻子说:“我虽然在非洲过日子,但我永远是中国人,咱儿子也得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
六、精心培养儿子:请法国教师教知识,亲自教中国文化!
让・平从小就特别聪明,几岁的时候就能帮着程志平理清工厂的账目,程志平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觉得这儿子是块好料,得好好培养。
他专门请了法国教师,教让・平法语、数学、历史这些知识,让儿子接受好的教育。同时,他没忘了教儿子中国文化 —— 他亲自教让・平说中文,给儿子讲中国的故事,教儿子写汉字,还跟儿子说:“咱的老家在浙江温州,那是个好地方,你以后一定要去看看!”
让・平虽然在非洲长大,但从小就听父亲讲中国,心里对中国充满了好奇,也一直把自己当成温州人。他常跟父亲说:“爹,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去温州看看,看看您说的老家啥样!” 程志平听了,总是笑着点头:“好,好,等你长大了,爹带你回去!”
七、让・平的不同路:巴黎深造获博士,进国际组织闯天地!
让・平在加蓬读完高中后,程志平想让他回加蓬接手自己的生意,可让・平有自己的想法 —— 他想去法国巴黎深造,学更多的知识,在更大的舞台上闯一闯。
程志平虽然希望儿子继承家业,但也支持儿子的选择,他说:“只要你有目标,肯努力,爹就支持你!” 让・平到了巴黎后,特别刻苦,每天泡在图书馆、教室里,一门心思学习经济学。没几年,他就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 这在非洲可是非常罕见的成就,好多人都佩服他的毅力!
毕业后,程志平又劝儿子回加蓬做生意,可让・平还是没答应。他说:“爹,我想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做点事儿,帮更多的人。” 程志平虽然有点遗憾,但还是尊重儿子的决定。让・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了多年,凭借自己的才华,赢得了不少人的认可。
八、回加蓬展才华:入外交领域崭露头角,成当地名人!
在联合国工作多年后,让・平觉得自己该为加蓬做点贡献,就回到了加蓬,进入了外交领域。他脑子灵活,口才好,又有在联合国工作的经验,很快就在外交领域崭露头角。
他利用父亲在当地的影响力,还有自己在国际上建立的人脉,一步步往上走,先后担任了加蓬的新闻部长、矿业部长、财政部长等职务,成了加蓬的名人。当地人提起让・平,都夸他:“这是程志平的儿子,又聪明又能干,跟他爹一样厉害!”
程志平看着儿子有出息,心里特别骄傲。他常跟儿子说:“不管你当多大的官,都得踏实做事,不能忘了本,不能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 让・平总是记着父亲的话,不管做啥事儿,都踏踏实实,从不搞歪门邪道。
九、寻根温州圆心愿:见亲戚感受热情,认祖归宗爱中国!
后来,让・平因为一些原因,暂时放下了在加蓬的工作,心里也有点低落。这时候,他想起了父亲的话,想起了自己一直想去的温州老家。他决定:“去中国,去温州,看看父亲的故乡!”
到了温州后,让・平见到了好多亲戚 —— 有父亲的堂兄弟,有远房的叔伯,大家见到他,都特别热情,拉着他的手问长问短,给他做温州的特色菜,带他看温州的老房子、老街。让・平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家乡,听着亲戚们讲父亲小时候的故事,心里特别温暖。
他跟亲戚们说:“我从小就听我爹说温州,今天终于来了,感觉就像回家一样!我虽然在非洲长大,但我永远是温州人,永远是中国人!” 这段寻根之旅,让让・平更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现在的他,不管走到哪儿,都以自己是华裔为荣。
十、唠唠心里话:华人精神传千里,不忘故土最珍贵!
程志平和让・平父子的故事,听着就让人佩服。程志平从一个吃不饱饭的温州小子,到非洲的千万富商,靠的是啥?靠的是咱中国人吃苦耐劳的劲儿,靠的是敢闯敢拼的开拓精神!他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还把中国文化教给儿子,这份心太难得了。
让・平虽然在非洲长大,但没忘了自己的根在中国,还亲自回温州寻根,这份对故土的感情,也让人感动。现在不少华人在国外打拼,不管走多远,都没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没忘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这就是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咱河南人也一样,不管是在老家种地、做生意,还是去外地打拼,都得记住自己的根,记住老辈人的教诲 —— 踏实做事,诚信做人,敢闯敢拼,不忘本。就像程志平父子那样,不管在哪个国家,哪个地方,都能活出中国人的样子,都能让别人佩服咱中国人!
最后,咱也祝愿程志平父子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知道,祝愿所有在海外打拼的华人都能顺顺利利,也祝愿咱中国越来越强大,让所有中国人都能引以为傲!